黔西南州搶抓國家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發展先機,聚焦“強基興業、提升消費、惠民增收”,與廣東省惠州市緊密協作,推動消費幫扶拉動內需提檔升級,東西部消費幫扶再上新&階。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向全社會推介了106個2022年度全國消費幫扶助力鄉村振興優秀典型案例,貴州省兩個案例入選,黔西南州《“六強六化”打造惠黔消費協作樣板》為其中之一。
強化政策保障,健全幫扶體系化。將規範産品銷售出口、補齊流通環節短板等作為協作系統工程和鄉村振興發展推進引擎“常抓不懈”。規範産品銷售出口。收錄整理優質産品銷售出口名錄數據庫,採取要求收錄産品必須是已獲有機農産品認證或具備地理標誌認證農産品、且原産地必須是黔西南的方式,按照300元、600元標準設置組合禮包和入庫後統一銷售出口。2021年以來,惠州市共採購、幫助銷售黔西南農産品價值達66.87億元。補齊流通環節短板。圍繞推動“産-供-銷一體化”,開通興義-惠州航空貨運專線,建成投運黔西南州粵港澳大灣區蔬菜配送中心,實施6個縣級倉儲冷庫設施項目並配備冷鏈配送車輛,補齊流通配送“最後一公里”,助力構建貫通城鄉、安全有序的流通配送體系。引導市場主體建設。引導貴州放心糧倉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在惠建成投運“黔貨出山”前置倉並與當地配送機構合作,推動優質黔貨從“深山”走向大灣區市場。同時,引入惠州市世紀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對安龍國家山地戶外運動示範公園進行規劃建設,推出懸崖酒店等旅游新品和攀岩等項目集群,不斷擦亮黔西南“山地旅游”形象。
強化基礎支撐,培優幫扶産業化。將築牢産業基礎設施建設等作為助推消費幫扶高質量發展“第一要務”。夯實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財政援助資金6.0885億元,對茶葉、蔬菜、薏仁米等特色優勢産業的基礎設施建設進行配套和完善,提高産業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目前,200個基礎設施産業項目已竣工投用。打造“四子”供應基地。以粵港澳産品質量安全標準為標杆,引導景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農業龍頭企業建設大灣區“菜籃子”“米袋子”“油瓶子”“果盤子”供應基地,盤活産業發展資源。目前,已打造“菜籃子”“米袋子”“油瓶子”“果盤子”供應基地38個。突出園區主導發展。開展粵企入黔“雙百”行動,集中簽訂“黔貨出山”消費訂單並同步引導惠州市維冠商貿有限公司、惠州市銘城教育投資有限公司等企業入駐共建産業園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培育形成興仁薏仁米、普安紅茶、安龍香菇、望謨板栗、冊亨茶油、貞豐花椒等一批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産業。目前,惠黔兩地已合作共建現代農業産業園7個。
強化産銷對接,實現幫扶市場化。將“黔行千里、惠通未來”聯動作為拉動市場有效消費“重要抓手”。&&合作促銷。組織企業參加廣東(惠州)文化旅游體育産業博覽會暨手信産品展銷會、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等展會並同廣東東西部協作産品交易網等産銷&&合作,拓寬産品銷售渠道。今年以來,通過展銷會等銷售普安紅、薏仁米等産品達1.2億元。建館合作促銷。在惠州市聯建、共建“水墨金州”黔貨出山體驗館58個,通過開展電商助銷活動等方式,提升黔西南州特色農産品在惠州市場的知曉度、接受度、青睞度。今年以來,已開展電商助銷活動243場次,銷售特色農産品1.32億元。機構合作促銷。加快“進入深圳市、對接珠三角、聯結粵港澳”步伐,通過在惠州市啟動實施“黔貨出山”前置倉建設並與當地配送機構合作的方式,實施靠前服務,引導優質黔貨從“深山”走向大灣區市場。目前,已銷售特色農産品0.6億元。
強化標準建設,提檔升級品牌化。將培育打造品牌,提升市場知名度和品牌效益作為助力品牌強農“行穩致遠”。打造區域公用品牌。採取“有標採標、低標提標、無標創標”等方式,打造形成“水墨金州”區域公用品牌,培育壯大“普安紅”等優質産品子品牌,助力農産品走出價值洼地。目前,共培育“興仁薏仁米”“金州小黃牛”等42個優質産品子品牌。推進綠色産品認證。針對企業在開展綠色産品認證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積極對接認證機構,協助、指導企業開展綠色産品申報認證工作,為企業解決綠色産品申報、認證方面的問題,推動“産品”向“品牌”轉變。目前,已成功申報綠色食品29個、中綠華夏有機認證産品4個、地理標誌農産品29個。
強化激勵引導,助企紓困立體化。將注重調優消費幫扶獎補政策、農業政策性保險作為助企紓困專注發展的正向“激勵引導”。增加保費資金紓困。加大農業保險保費財政配套補貼支持力度,按照“保重點、保基本”的原則,通過優化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配置,合理確定品種和規模,助企紓困。目前,保險保費州級配套補貼資金已從2021年的1654萬元增加至今年的1752萬元。擴大保險範圍紓困。投入財政補貼資金3200萬元,完善保費補貼品種體系建設,
推廣地方特色“興農險”,擴大保險範圍,提高農産品保險覆蓋率,助企紓困。目前,已將中藥材、肉牛等18個特色農産品納入承保範圍。加大消費獎補紓困。投入東西部協作資金4810萬元,重點對帶動産品供應鏈和品牌建設、人才培訓、活動推廣的經營主體進行獎補激勵,助企紓困。
強化聯農帶農,助農增收長效化。將完善聯農帶農富農強農利益聯結機制促進有效增收作為根本“扣好扣子”。利益聯結助農增收。依託東西部協作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生産&&,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組織方式和“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現代産業發展方式,發展“短、平、快”壩區蔬菜、水果産業並銷往江南、海吉星等重點産品銷售市場,實現“銷售有渠道、企業有效益、農民有增收”。目前,已銷售産品4.57億元,帶動脫貧人口5616人,吸納勞動力就業3676人。援建項目助農增收。以山地高效農業為載體,依託東西部協作援建産業項目,培育並引導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駛入現代産業發展“快車道”,為“三類人員”積極創造就業增收機會。目前,已幫助解決就業103065人次。(記者 尤立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