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玉英正在蠟染工坊晾曬染好的布。
巍巍雷公山,海拔1060米的山麓上,近200棟苗族吊腳樓散落其間,雷山縣郎德鎮南猛村就坐落於此。
這是一個古老的苗族村寨,被列入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這裡也是苗族蘆笙舞發源地之一,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蘆笙舞藝術之鄉”稱號。
近日,記者走進南猛村,實地感受這個小山村的美麗蝶變。
多業態帶活鄉村游
距離西江千戶苗寨36公里,距郎德苗寨15公里,作為雷山縣旅游線上的一顆“珍珠”,南猛村同樣有着豐富的旅游資源。
鄉村旅游,被南猛選為重要支柱産業之一。通過挖掘蘆笙製作、蠟染、釀酒等傳統手工藝,南猛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
在國家鄉村振興局幫扶下,這些年,除了完善基礎設施,南猛村也在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路徑。
通過網絡連接客戶,推動“黔貨出山”。南猛村實施“我在南猛有一畝茶園”“我在南猛養一頭黑毛豬”“我在南猛養稻花魚”等項目,收穫了眾多嚮往田園生活的都市消費者。其吸引人之處,是確認訂單後,客戶可通過“地球村”數據實時看到自己預購的茶葉、黑毛豬、稻花魚長勢,以及各項生長數據。
作為古老的苗族村寨,天然吸引着深度自駕游客。
“每年的自駕游客不在少數,但之前我們的接待能力有限,一直在考慮怎麼把客人留下來。”南猛村黨支部書記余洪先説。
可喜的是,通過粵黔協作機制,豐富的旅游資源引來了1000萬元的社會資金,結合有效盤活易地搬遷閒置房的思路,改造8棟老房屋為精品民宿。
民宿裏,遠可眺望層層梯田,近可聽聞蟲鳴鳥叫;農戶家,可以體驗蠟染、釀酒、採茶、制茶、蘆笙製作。
把傳統民居、傳統文化與鄉村旅游相融合,將村裏的種養業、手工業有效盤活。目前,村裏種植白茶1000余畝,可採摘面積500畝;蠟染、刺繡製作每戶月收入1000元左右;釀酒每戶月收入2000元左右。
“我們的煙火氣,就是游客追尋的詩和遠方。”余洪先説,未來通過“旅游+”數字化文旅&&精準對接流量,輔以精細化運作,力爭將民宿産業做成村裏的又一個標杆項目。
小積分實現大治理
在南猛村村委會大門旁,一個小超市格外顯眼,門頭寫着“積分超市”,裏面各種日用品都沒標價格。
余洪先介紹:“這是我們探索鄉村治理的一個舉措,這裡的物品通過積分來兌換,所以叫‘積分超市’。”
近年來,南猛村從頂層設計上探索、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基本上實現了從人管人,到制度管人,再到數字管人的跨越。”余洪先説。
推進鄉村基層社會治理中,南猛村通過積分制獎勵機制,把村民引導到參與鄉村振興建設上來。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南猛村存在着與大多數村寨同樣的痛點:沒有人幹、人不願幹。”國家鄉村振興局派到南猛的第四任駐村第一書記蔡孟陽説。
探索“積分制”治理路徑,南猛村制定了村民貢獻度積分管理辦法,圍繞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特殊貢獻等設定了6類28項積分內容。
衞生乾淨整潔,計分;産業發展好,計分;積極參加村“兩委”活動,計分;違法違紀,扣分;製造矛盾,扣分;鄰里糾紛,扣分……
“與之前的幹多幹少一個樣、法治觀念強弱一個樣區別出來,現在能幹的越會幹,遵紀守法的分越高,大家的熱情就被激發出來了。”蔡孟陽説。
“通過保持庭院整潔,按時參加會議,上個季度我家獲得390分,在超市兌換了一瓶花生油、一提抽紙。”村民文海英拿着剛兌換的物品説。
從剛開始的開會準時到場、參與議題討論,到後來關注村裏發展、積極建言獻策,“積分超市”把村民的心聚到了一起,把大家幹事創業的熱情激發了出來。
老技藝激活新夢想
在南猛,因家制宜、因戶施策是鄉村振興的最大保證,而技藝則是激活發展的成功密碼。
8月24日,在南猛村一家小雜貨舖門邊,蘆笙製作州級傳承人余正江正在調試蘆笙管銅片。“每天都弄一點,停下來手就生了。這兩年通過製作蘆笙年收入可達近10萬元。”余正江説,在門邊,一方面方便看店舖,另一方面也可以給外來游客展示技藝。
靠技藝“圓夢”的不只余正江,釀了一輩子酒的李世堯也是其中之一。
前段時間,貴州西江千戶苗寨文化旅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找到李世堯,要定他釀的米酒做攔門迎賓酒:酒精度要求20度左右,口感好,微甜……
李世堯豪爽答應:“甜米酒的甜度很難控制,我們不放糖,用傳統酒糟,怕是很少有人能把握好這個度。這個訂單,我有把握。”這幾年,來自天南地北的游客紛紛走進李世堯的酒坊,現在每個月産量達1000公斤。
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手藝,為何在這兩年紛紛走向市場?
村民蔡孟陽説:“這是手藝轉化為經濟收入的過程。打開思路,轉變觀念,路子就會越來越廣。”
把曾經的牛棚改造成蠟染工坊,從小做到大的蠟染變成游客的“心頭好”,文玉英老人開心得像拿了顆糖的孩子;年輕媳婦文海英看著村裏建起了民宿,也把自家的新房子改成民宿,加入鄉村旅游大軍……大家勤勞敢闖,編織着自己的夢,建設着自己的家園。
他們的夢想,在40畝的茶山上,在方寸的釀酒鍋爐裏,在小小的織布機上……鄉村振興戰略點亮了他們的夢,他們的夢共同托起了南猛村的鄉村振興之路。
余洪先説:“我們的最終目標,是戶戶成作坊,家家成門店。”從他的話中,大概能夠暢想到南猛村未來的樣子。(記者 陳詩宗 熊誠 余光燕 錢仕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