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後,施秉&&山景區秋高氣爽、雲淡風輕。站在觀景&放眼望去,群峰鼎立、層巒疊嶂、溝壑縱橫、植被茂密,美不勝收。
“快看快看,那些岩石是白色的,好漂亮!”眺望一座座山峰上灰白色的岩石,和父母一起前來旅游度假的廣東中學生張曉惠一邊驚嘆,一邊用手機拍個不停。
“那就是白雲岩。”一旁的父親告訴張曉惠,這裡的白雲岩喀斯特地貌古老、完整、全球罕見,堪稱“世界最美的白雲岩喀斯特”。“來&&山旅游之前,我就認真做了攻略。”張先生説。
2014年6月,施秉喀斯特因其獨特性、完整性、唯一性,展現了“超乎尋常的自然現象或非同尋常的自然美和美學價值”和“反映了熱帶、亞熱帶地區白雲岩喀斯特演化歷史”,與廣西桂林、重慶金佛山一起作為“中國南方喀斯特”第二期捆綁申遺成功,在第38屆世界遺産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遺産名錄》。
“白雲岩的命名源於意大利帕多瓦國家地質公園常年受到冰川侵蝕、寸草不生的喀斯特地貌。不過,未受到冰川侵蝕的&&山,其白雲岩喀斯特地貌仍是原始森林覆蓋的景象。”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産和風景區管理局副局長王雲介紹。
除了“世界最美的白雲岩喀斯特”吸引游客,景區裏生長着的很多珍稀植物也成為游客的“打卡”對象:硬葉兜蘭、岩生鵝耳櫪、鵝掌楸、南方紅豆杉……
“這裡還有白頸長尾雉、雲豹、獼猴、藏酋猴、林麝、鬣羚等珍稀野生動物。”王雲介紹,據不完全統計,施秉遺産地分佈有高等植物1399種,脊椎動物293種,還分佈有200多種藍藻及豐富的昆蟲和洞穴動物。
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産地劃定的範圍,包括&&山、杉木河、黑衝景區以及整個杉木河、瓦橋河流域範圍,遺産地面積102.8平方公里,緩衝區180.15平方公里。
申遺成功以來,為加強遺産地保護,在省編委批復下,設立了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産和風景區管理局,並成立&&山、黑衝、勝溪、塘頭、石橋、杉木河6個保護管理站,依託鄉鎮和村的共同保護,構成了施秉遺産地統一的保護管理格局。
此外,2018年10月1日開始實施《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産保護條例》,並在遺産地流域上建立景區經營污水處理系統、開展水質監測、聯合檢查和整治等活動,加強水環境保護和水污染治理,生態環境越來越好。
杉木河景區旅游業更是火爆。依託杉木河景區美麗山水風光和良好生態,施秉縣大力發展漂流業,杉木河漂流被譽為“中華第一漂”“礦泉水上漂”,游客紛至沓來。
“‘五一’勞動節以來,白天漂流游客日接待量最高已突破1萬人次。”施秉縣杉木河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汪蘭介紹,不僅如此,這兩年施秉還在杉木河縣城河段開發了夜漂項目,不斷滿足游客需求。
通過旅游發展,杉木河景區帶動流域和周邊8個村寨500多戶1000餘人實現增收。城關鎮白塘村地處杉木河景區,村民陳選超利用自家房屋開設農家樂和民宿,生意火爆,年收入十多萬元。“比在外面打工強多了,而且每年只需要工作4個多月。”
在旅游大發展的今天,施秉縣如何更好地實現遺産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融合?
“我們要借助施秉喀斯特這張世界級名片,在做好遺産保護的同時,打造旅游升級版,打造世界級的旅游目的地,讓世界遺産‘活起來’。”施秉縣委常委、副縣長王甲乙&&,施秉縣將不斷完善景區的旅游設施,實現施秉旅游的快速轉型升級;建立和完善遺産展示中心、旅游服務中心;加快在喀斯特遺産地北部建立原生態、無害化的精品水果基地,解決當地居民致富,實現遺産地有效利用。(記者 王遠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