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為鑒:六盤水一路逐綠的印記-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信息展播>>正文

鏡頭為鑒:六盤水一路逐綠的印記

2023-08-15 10:51:00  來源:貴州日報天眼新聞

  明湖國家濕地公園裏,站立枝頭整理羽毛的翠鳥;

  水城區營盤鄉雞戲坪,被茂密樹林包圍着的公路。

  …………

  用鏡頭記錄了六盤水市17年變化的聶康,在整理自己的攝影作品時發現,近年來鏡頭中六盤水的生態越來越好,城市顏色越染越綠。隨着聶康翻閱一張張照片,涼都的城市景觀,沃野田疇,湖泊溪流,筆筆皆落青山似黛,綠水長流。

明湖濕地公園紅嘴鷗。聶康 攝

  “原來,六盤水早已不是我小時候的模樣!”在聶康小時候的記憶裏,六盤水是真正的“江南煤都”。

  作為一座久負盛名的老工業城市,六盤水因煤而興因煤而立。聶康的家鄉水城區雞場鎮,正是一個煤炭資源豐富的鄉鎮,煤炭為當地經濟帶來了巨大活力,在煤業發展的浪潮裏,為了生活,小鎮居民們大多選擇投身到煤業大軍中。

  可煤業的迅猛發展在帶來財富的同時,也讓雞場鎮一度山水失色,終年被煤灰包裹。“那時候,我們從鎮上坐車到縣城都不敢穿白色的衣服。”聶康感嘆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生態環境不容樂觀。

曾經的龍池。聶康 攝

如今的龍池。聶康 攝

  這並不是雞場鎮獨自面臨的情況,“風吹沙塵跑、千里無飛鳥”是當時六盤水的真實寫照,也是六盤水難以言説的傷痛。作為一個煤炭資源豐富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在發展的過程中,六盤水因工業而輝煌,也因工業而黯然失色,由於過度的資源開發,造成了生態環境惡劣。20世紀80年代初,全市森林覆蓋率一度下降到7.55%,鳥類僅剩60余種,石漠化面積佔總面積45.35%,水土流失面積達80%以上。

  “小的時候不懂什麼是生態環境差,只知道出一趟門頭髮裏就滿是灰塵。”聶康説,直到1997年自己考上中專後,看到校園裏滿是青翠,鳥語花香,那瞬間腦子裏産生了要把這些美景記錄下來的想法,也意識到家鄉的生態環境不樂觀。

  在學校的時候,聶康開始接觸攝影並愛上攝影,畢業後入伍也沒有把這個愛好丟下。2006年,退役後聶康回到六盤水市,開始用鏡頭記錄六盤水的廣袤大地,在校學習林園專業的聶康回到六盤水市後,總是會有意無意地注意城市的綠化和農村土地上的植被情況。

娘娘山。聶康 攝

  通過聶康的鏡頭,六盤水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那是一場“煤都”到“涼都”的生態蝶變,意識到“生態危機”的六盤水開始重視生態,承擔起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的責任和使命,以每年兩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到2014年,森林覆蓋率恢復到45.4%。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六盤水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固廢治理、鄉村環境整治“五場戰役”,堅持“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的戰略定位,把保護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抓生態修復、促轉型升級,綠色已成為六盤水高質量發展的最亮底色。

  如今,六盤水市森林面積922萬畝,森林覆蓋率62%,濕地保有量達12.26萬畝,擁有各類型自然保護地18個,2022年中心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99.45%,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中國涼都”綠色版圖不斷擴大,城鄉顏值不斷提升,“天藍、水清、景美”成為美麗涼都的生態名片。

曾經的玉舍森林公園。聶康 攝

如今的玉舍森林公園。聶康 攝

  “在我的相機裏,六盤水的越來越綠,越來越美。”翻開聶康的攝影作品,一張張一幕幕,記錄了六盤水從“煤都”到“涼都”生態環境的蝶變,印證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承載着六盤水市一路逐綠的印記。

  從7.5%到62%的森林覆蓋率是六盤水生態轉變的見證,也是“國家森林城市”這張國家級燙金名片的底氣。今昔相看,綠色已然成為幸福六盤水最靚麗的底色,並轉化成六盤水深耕旅游的發展動力;以綠為媒,溫泉療養中心、江南別院、生態音樂餐廳、水上樂園……六盤水在守護美麗河湖生態底色的同時深挖採摘觀光農業、旅游業、康養休閒的特色産業的全面發展。

以朵光影。聶 康攝

  這座老工業城市,以“綠”為基,推動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以高品質的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走出了一條百姓富生態美的綠色高質量發展路徑。(顧冰潔)

[責任編輯:李濤濤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