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地”引出的法治故事-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插花地”引出的法治故事

2023-08-10 10:01:28  來源:貴州日報

  夏日炎炎,萬木蔥蘢,走進岑鞏縣思旸鎮磨寨村,只見“國家級水稻制種大縣”的標語格外醒目,種植面積達1080畝的雜交水稻稻種綠意盎然、長勢喜人。

  岑鞏縣水稻制種始於1976年,至今已有47年歷史,先後被認定為“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産基地”“國家級水稻制種大縣”,是全省唯一的“國家級水稻制種大縣”。

  然而之前,“插花地”一度成為困擾該縣制種業發展的難題。

  “何為‘插花地’?是指在已規劃的連片種子生産基地內,種植其它作物或種植影響基地制種的其他同類農作物形成交互楔入狀態或零星分佈的地塊。”貴州省農業農村廳種業處副處長郭曉關介紹。  

  “影響稻種質量,增加人力物力投入……”談及“插花地”帶來的影響,貴州兆豐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萬城感觸頗深,該公司基地所在的平莊鎮榜上村共有150畝土地,其中就有15畝的“插花地”,因多種原因未能流轉。  

  “為了保證基地稻種親本的程度,我們採用薄膜製作隔離帶,但效果不理想,最後,只能是花高價把‘插花地’上種植的稻苗買下來,趕在‘揚花期’前全部割,浪費了不少人力物力。”萬城説,同樣的情況並不是個例。  

  針對這一問題,2022年6月10日,省人大常委會調研組來到當地開展立法調研。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全面加強種子工作,推進種業振興,必須用法治力量精心守護。”當時參與調研的省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相關負責同志&&,“條例修訂過程中,將牢牢把握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將全過程人民民主貫穿立法工作始終,廣泛徵求各級人大代表、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意見,對焦點、難點問題及時研究,最終才提出解決的辦法。”  

  走訪調研,徵求意見,交流座談,集思廣益,集中研判,經過一系列嚴謹的程序,最終,《貴州省農作物種子條例》已於2022年12月1日經貴州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六次會議修訂通過,自2023年3月1日起施行。  

  “條例在第二十八條第二款作出了‘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種子生産基地從事農業生産,應當服從基地規劃布局,不得有侵佔、破壞基地或者隨意改變基地用途,種植影響基地制種的其他同類農作物’的規定,同時還設定了法律責任,為我們解決了實實在在的困難。”萬城對新修訂的《貴州省農作物種子條例》讚不絕口。  

  “學法知法是遵法守法用法的前提和基礎。”黔東南州人大常委會秘書長高俊華介紹,該州通過用好“聽、講、幫、辦”四字訣,開展大走訪、發放宣傳資料、接受現場諮詢、進行相關政策解讀等方式,大力加強《貴州省農作物種子條例》的普法宣傳力度。  

  “依法治種、依法興種的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談及變化,岑鞏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田家先説,稻種的純度有保證、質量有保障,該縣種植稻種面積今年增至3.8萬畝,目前,有不少大型企業都在考慮來岑鞏縣投資合作。  

  “我們將以注溪鎮周坪水稻制種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園區為核心,以龍江河沿岸、岑江公路沿線為兩翼,集中打造岑鞏縣‘一核兩翼’水稻制種發展新格局。”新修訂的《貴州省農作物種子條例》施行後,岑鞏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姜繼德對今後的發展信心滿滿。(通訊員 田勝平 楊樹華)

[責任編輯:鄧嫻 劉昌餘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