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發展又保護,既傳承又創新
古樸民族村寨“靚”起來
布依族的八音坐唱、吊腳樓,苗族的蘆笙調、板凳舞,彝族的“十月太陽曆”、火把節……千百年來,居住在黔西南州的少數民族,譜寫着多彩的民族風情,他們建造了一座座充滿民族風情的村寨。
近年來,黔西南州將民族特色村寨建設作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有力抓手,推動眾多少數民族村寨不斷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美麗新農村。
目前,黔西南州已獲認定掛牌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有117個(國家級28個、省級117個),其中5個村寨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14個村寨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4個村寨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19個村寨入選全省鄉村旅游重點村、6個村寨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厚植文化沃土 “鄉愁”更有味道
7月18日,走進興義市烏沙鎮普梯村,四面環抱的群山,巍然屹立,在金絲榔古樹群的掩映下,茶馬古道、獨特的民族土墻、千畝梯田等原生態的風光展現在眼前。
烏沙鎮普梯村地處烏沙鎮西北部,已有超過200年的歷史,至今仍完整保留着眾多的少數民族特色古墻建築和民族文化。2022年,當地採用現代修復技術對45棟房屋進行還原,使得房屋重新煥發獨特的民族“土墻”風韻。
普梯村村委會副主任李美説,普梯村結合實際推進村寨建設的同時,也通過有底蘊、有故事、有體驗、有美景的民族文化活動,留住民族文化記憶,大力發展農文旅融合的民族文化綠色産業體系。
近年來,黔西南州採取保護與傳承發展原則,圍繞民族特色村寨的自然布局、基礎設施、特色民居保護、文化傳承等要求,充分挖掘歷史文化根脈,讓民族特色村寨散發出自然古樸的“鄉愁”味道,也讓民族歷史古跡“活”起來,實現民族特色村寨的美麗蝶變。
發展生態産業 生活更加幸福
夏日的普安縣茶源街道聯盟村,綠色的茶山上,身着布依族服裝的村民,雙手飛快地採摘着夏茶。“道路平坦了,路燈明亮了,産業也發展得好,我們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幸福了。”村民盧洪美説。
聯盟村布依族佔全村人口的96.6%,民族風情濃郁,2017年被評定為貴州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鄉村要振興,産業必振興。黔西南州在特色民族村寨的發展中,充分挖掘自然資源稟賦,按照“一村一品”“一寨一特”的發展思路,緊盯綠色産業,打好“生態牌”,推動特色資源、綠色資源轉化為産業優勢,讓民族群眾端上“生態碗”,吃上“生態飯”。聯盟村共有茶葉面積1.2萬畝,人均4.8畝,通過發展茶産業,2022年該村實現了戶均增收3.1萬元。
挖掘民族特色 鄉村游更有魅力
“摸魚”比賽、民族歌舞、布依族美食……7月19日,位於義龍新區的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樓納村舉辦“六月六”布依風情節活動,充滿民族氣息的現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到來。
“我們是慕名而來的,這裡的民族文化氛圍很濃,讓我們感覺很開心。”廣東游客邱仕美説。
近年來,樓納村大力發展特色生態旅游,把村子打造成“郊野公園”,依託民族文化舉辦的“開秧節”“六月六”等活動吸引了眾多游客來到此地,村民們也紛紛乘勢而上,開辦起農家樂、鄉村客棧,以旅帶農,以農促旅,農旅融合,讓小鄉村成為景點,民房成為民宿,村民成為旅游從業人員,走出一條村寨美、産業興、百姓富的新農村發展新路徑。
近年來,黔西南州持續推進該州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髮展與規劃建設,依託民族特色村寨獨特的文化、民風民俗、山水風光、農事體驗活動,從串點成線到連線成片,不斷豐富特色文旅産品供給,助推民族特色旅游發展,讓民族村寨美了起來、群眾富了起來。(記者 李允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