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清在村衞生室給患者插針輸液,他的嘴成為另一隻手(2012年7月5日攝)。
一口藥箱、一把花傘、一雙雨鞋、一個總是行色匆匆的身影,這是朱大清20多年來給村民們留下的印象。
朱大清是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麻乍鎮新水村的一名鄉村醫生,出生在行醫世家的他,因左上肢先天性缺失症,導致左手殘疾。但他從小立下醫學志向,要像父親一樣用自己的醫術來為鄉親們治病。
1994年,朱大清從貴陽醫學院中醫專業畢業後,回到缺醫少藥的家鄉新水村,背起父親生前留下的老藥箱,行走在雲貴兩省交界處的烏蒙山裏,行醫問診,救死扶傷。
朱大清説,以前村裏沒有電話,交通不便,經常有急診病人家屬走幾十里山路來到他家,請他出診。只要病人有需要,無論夜多深,山路多濕滑,他從來不推辭。
29年來,朱大清的行醫足跡遍及雲貴兩省幾十個鄉鎮。對於家庭經濟拮據的村民,他治好就走,不忍心向鄉親們討要醫藥費,鄉親們都稱讚朱大清是“良心好醫生”。
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朱大清(左)在給患者查看醫院檢驗報告單(7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朱大清在村衞生室查看患者身體恢復情況(7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朱大清(右)在中藥房給患者抓藥(7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朱大清在村衞生室填寫患者病歷(7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2023年7月19日,朱大清出診時走在寬敞的水泥路上;下圖為:2012年7月5日,朱大清出診時走在未硬化的公路上。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2023年7月19日,朱大清出診時走在寬敞的水泥路上;下圖為:2012年7月4日,朱大清出診時走在泥濘的山路上。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2023年7月19日,朱大清出診時從馬擺河邊經過;下圖為:2012年7月5日,朱大清涉水過河去出診。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朱大清走在出診路上(2012年7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每次出診回到家,朱大清的侄子都要爬到他肩上玩一會兒(2012年7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朱大清在出診途中接聽患者電話(7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朱大清出診途中遇到一牧羊人(7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朱大清(左)與另一名醫生登門給一位行動不便的老人測量血壓(7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朱大清登門給患者輸液(7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朱大清登門給一位行動不便的老人輸液(7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朱大清在地裏查看自己種植的藥用菊花(7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朱大清走在出診途中(7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