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稻“活態傳承”: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貴州實踐-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古稻“活態傳承”: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貴州實踐

2023-07-12 15:48:29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貴陽7月12日電(記者羅羽)從“做銷售”到“種古稻”,43歲的吳孝福站在稻田間,回憶著六年前的職業轉變:“這是一條正確的路。”

  六年前,貴陽市開陽縣馮三鎮金龍村村民吳孝福從恩師王國藻手中接過一些種子。從事原生稻種和微生物研究的王國藻當時語重心長地説,這種名叫紅花稻的原生品種,希望你把它種植傳承下去。

  2021年5月23日,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尚重鎮上洋、下洋、岑埂等村的農民牽著耕牛來到岑丈梯田,參加“千牛同耕”活動,向遊客展示當地傳統農耕文化(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從一開始試種10畝到目前的400多畝,吳孝福放棄城市豐厚收入返回家鄉,成立農旅專業合作社,逐步發展壯大紅花稻種植事業。

  “紅花稻米米粒飽滿、外觀紅潤,蒸煮之後滿屋飄香,産量較高、品質很好,將它種植傳承下來,也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具體實踐。”吳孝福説,他們採用傳統的種植方式,不施化肥、不打農藥,“由于産品品質好,在市場上逐步成為‘搶手貨’”。

  中國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生産國和消費國,更是稻作歷史最悠久、水稻遺傳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從事稻類資源研究工作的貴州省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焦愛霞介紹,農家品種是種質資源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國家一直致力于種質資源的收集、保護工作,聚焦滿足當前和未來作物育種和種業高品質發展的需求。

  “伴隨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開始進一步關注人與食物、人與種子、人與物種的關係,不少人開始從事水稻等農家品種的‘活態傳承’。”焦愛霞説,所謂“活態傳承”,就是採取傳統的“自留種子”方式從事農業生産,讓種質資源在自然耕作中代代傳承。

  5月23日,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尚重鎮上洋、下洋、岑埂等村的農民來到岑丈梯田,參加“千牛同耕”活動。 新華社發(方鵬 攝)

  已經從事古稻“活態傳承”11年的51歲“新農人”楊正熙,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洋洞村人。2012年,他辭去工作,返回家鄉從事農作物原生品種保護,通過帶動老百姓從事古稻種植等農業生産,踐行“藏種于民”理念。

  “我目前已收集有稻類、薯類、豆類等原生品種200多種,其中僅稻類就有80多種,如高桿芒粳稻、小麻紅米稻、胭脂紫米稻等。”楊正熙説,原生品種具有很多優良性狀,如抗病性、抗旱性、耐澇性等,同時它們在口感方面也各有特點,有效保留下來,將促進生物多樣性的發展。

  “最近兩年,我們已經把80多種古稻種植區域從洋洞村拓展到了隔壁榕江縣的栽麻鎮和計劃鄉,目前全部種植面積超4500畝,帶動種植戶超1000戶。”楊正熙説。

  錫利貢米、茅壩貢米……記者了解到,貴州黔東南、遵義等地的不少古稻品種在持續贏得市場信任、形成品牌後,步入穩定發展狀態,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遵義市湄潭縣永興鎮茅壩村的茅壩貢米聲名遠播。“2010年我返鄉帶領村民種植茅壩貢米,目前種植面積穩定在4500畝左右、年銷售額4000余萬元。”茅壩村村民、貴州湄潭茅壩龍脈皇米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建明説,茅壩貢米的穩定種植,為保護物種多樣性、帶動百姓增收做出了有益探索。

[責任編輯:謝素香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