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清澈見底,沿岸綠色盎然。漫步在今日的金鐘河畔,如詩如畫的美好生態環境,給人神清氣爽的感覺。
曾幾何時,由於補水水源存在黑、臭、水質不達標問題,農戶污水直排以及嚴重的水土流失和河道淤塞,導致河流水體變差,河底紅線蟲滋生,對河道自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
金鐘河又名小灣河,是阿哈水庫最大的支流,其水質的好壞,對阿哈水庫的水質安全保障起着決定性的作用。如何消除污染源、杜絕污染源入河、讓河流清澈,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面對問題,雲岩區迅速行動:通過清水引流的方式將清水引入河道內,污水截流進污水管。同時清除污染濃度高的表層底泥,並對河道進行生態治理,鋪設礫石,增加水體自然曝氣,為水體自生態系統的恢復提供良性條件。
南明河未來方舟段。(圖片來源於資料)
同時,進行防洪工程建設,以此解決汛期水體沖刷沿線土壤帶來的污染源匯入;新建濕地,通過水生植物以達到凈化水質的效果;完善河道沿線農戶的污水散排系統,杜絕散排污水直排入河……經過治理後,金鐘河水體清洌可鑒、水草葳蕤,已全面滿足景觀與水質的雙重要求。
如今的金鐘河,已不再是往日的臭水溝,清晨、傍晚總有市民在沿岸散步游玩,已成為貴陽市一道怡人的風景。
較之金鐘河,曾經的貫城河同樣水質狀況惡劣,大量散排污水直接進入河道,導致水體黑臭問題凸顯。
自2017年啟動貫城河綜合整治工程以來,對河道截污系統進行清淤,在兩岸新建部分截污溝,通過加裝蓋板、綠化美化、雨污分流、安裝除臭設備等措施,全面加強河道治理。
同時,上游的貴醫再生水廠、六廣門再生水廠先後通水運行,尾水排入貫城河用於生態補給,啟動的“黑臭水體治理項目”,對沿線部分排水大溝進行雨污分流改造,完善了部分大溝污水系統,降低了河道截污溝溢流風險,並提高污水廠的進水濃度,水質較過去明顯提升。
金鐘河與貫城河的治理,是雲岩區“碧水保衛戰”的生動詮釋之一。雲岩轄區有河道8條,分別為南明河、市西河、金鐘河、貫城河、白岩河、白臘溝、打石溝、斷頭河。此外,小關水庫、小關湖水庫、黔靈湖水庫等三座水庫。
近年來,雲岩區從河湖生態服務功能出發,着眼於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恢復,統籌河流防洪排澇、水質保護、親水景觀、水生態等綜合提升,構建生態河流水系 ,打造城市濱河水系景觀。
黔靈湖景色。(圖片來源於資料)
雲岩區河流治理的諸多舉措中,河長制是最為突出的表現。自貴州在全國首創五級河(湖)長制以來,雲岩區主要領導均擔任河長,以實際行動確保河流治理保護。2022年,區級河長帶頭開展巡河20次,示範帶動街道(鎮)級河長巡河180余次、村(居)級河長巡河1450余次。2023年,通過持續強化組織領導、嚴格督促檢查、加大執法力度、注重宣傳引導等方式,
此外,雲岩區還於2021年率先探索“河長+檢察長”依法治河新模式,不但進一步織密了河湖生態檢察保護“制度網”,也及時向破壞水生態的違法行為亮劍。
2020年以來,轄區河長辦聯合區檢察院共同開展80余次河道整治巡查工作,移交問題線索15件,處理涉河問題65個,清除河道“私家菜園”50余處10000余平方米,清除亂建22處,清除亂堆26處,清理河道垃圾60余噸,立案審查生態環境類公益訴訟案件134件,依法向行政機關發出訴前檢察建議97件,提起行政公益訴訟13件……一組組數據,都是“檢察藍”守護“河水藍”的生動詮釋。
“雲岩區的河流治理着眼長遠,按照建成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城市的要求,對河流的功能、作用有清晰準確的定位,建立治理長效機制,注重源頭治理,提高自凈能力。”相關負責人&&,雲岩區的河流治理,意在重塑集“文化”“活力”“休閒”“生態”四個重要特色的山水城市,從而達到重塑自然生態水岸、構建綠色交通體系、互聯互通親近自然的生態文明新格局。(趙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