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筒蘆笙是丹寨縣苗族群眾溝通交流的重要紐帶,每逢傳統佳節,苗族同胞都會奏響蘆笙樂,跳起蘆笙舞歡慶節日。隨着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交通信息和的發展,制笙技藝日益成為了苗族同胞手中的“鐵”飯碗。
這些天,筆者來到丹寨縣龍泉鎮排牙村楊國堂的家裏看到,楊大伯正在給學徒楊林海講解製作蘆笙的技術要領,楊林海説,自己跟隨楊國堂老師學習這門技藝已有5年多,但是許多製作工序還沒有掌握到位,一有疑問就往老師家裏跑。 楊林海説:“我們做到有不懂的地方,就跑過來請教公,公也耐心跟我們講那點做成那樣,才能吹出想要的音質來。公講:只要你們愛學隨時來問我。”
楊國堂是丹寨縣境內芒筒蘆笙製作高手,在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里長大的他,從小熱愛蘆笙演奏,15歲變開始從師學習該項技藝製作,40年彈指一揮間,曾經年輕的少年用辛勤的汗水和持之以恒的專攻,成為了當地蘆笙製作技藝的領軍人物,在2018年被評為了該項技藝製作的國家級傳承人。楊國堂説:“這個芒筒蘆笙對我們苗族人來説很重要,有些什麼節日都很需要它,通過蘆笙的表演,表達我們苗族人對生活的熱愛,對親人的祝福,所以我們這個蘆笙不能丟。”
從屈指可數手工藝人到傳承人身份的轉變,這些年,楊國堂也在積極思考和實踐,不僅持續在自己的領域裏發揮所長,也承擔起了技藝“傳、幫、帶”的作用,從蘆笙的選料、烤料、裝簧片到試音、定音等70多道工序,楊國堂都進行一對一手、把手教學,提供音樂理論和製作技藝的指導,先後培養了600多名熱愛傳統文化的當地青年接過了傳承的接力棒。苗族芒筒蘆笙縣級代表性傳承人楊通輝説:“在蘆笙製作過程中,最難最難的是簧片。這簧片,你做不好的話,這蘆笙真的是很難吹,吹不出那種效果,非常感謝楊公師傅手把手教,我才慢慢的學了才會這些,把蘆笙做更好。”
近年來,隨着國家對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不斷關注以及交通信息、旅游業的發展,芒筒蘆笙樂器逐漸走進了學校、景區以及越來越多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蘆笙手工藝人們也迎來了事業的春天。楊通輝説:“很多高校啊,各個中小學都,還有還有那個社會的蘆笙愛好者,都來訂很多,來一訂就是幾十把幾十把的訂出去,所以一年下來都忙個不停,現在一年收入以來也有四五十萬,我對蘆笙製作方面越來越有興趣。”
據了解,2008年6月,丹寨縣的苗族芒筒蘆笙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截至目前,該項技藝共有國家級傳承人1人,州級2人、縣級4人。苗族芒筒蘆笙正在社會發展中與時俱進、傳承發展。 楊國堂説:“教那些徒弟,他只要來學,我就盡量的耐心教他、免費的教他,教他會做、會吹為止,要一代傳一代把這個蘆笙發展下去,教那些年輕人是我的義務,是我的責任,把他們教好傳承好。”(鄒燕 李光林 李勇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