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蒙磅礡 文化絢爛——畢節市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設-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烏蒙磅礡 文化絢爛——畢節市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設

2023-06-27 09:27:15  來源:貴州日報

烏蒙磅礡 文化絢爛

——畢節市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設

  6月16日晚上七點,市民早早來到七星關區同心公園廣場,欣賞音樂作品《守望·撒麻》。

  從6月2日起,每逢周末晚上七點,“群星獎”獲獎作品《守望·撒麻》等優秀節目都會在同心公園廣場駐場演出,與露天電影一起,為市民奉上高品質的文化大餐。

  近年來,畢節市文旅部門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務,持續加大文化遺産傳承保護力度,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全力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新發展,賦能畢節高質量發展。

  文化星光閃耀烏蒙

  地處烏蒙腹地的畢節歷史悠久、文明燦爛、文化多彩。

  有“北有周口店,南有觀音洞”之稱的中國南方古人類發祥地之一黔西觀音洞,威寧中水雞公山稻穀遺存,“夜郎青銅文化殷墟”赫章可樂遺址,彰顯着這片土地悠久的歷史。

  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漢、彝、苗、回等民族,創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大方漆器與仁懷茅&酒、玉屏蕭笛並稱“貴州三寶”;苗族蠟染刺繡等技藝獨樹一幟,苗族服飾被譽為穿在身上的“無字史書”;彝族古劇《撮泰吉》被稱為“中國戲劇活化石”……

  這裡紅色文化豐富。紅二、紅六軍團在這裡創建了“黔大畢”革命根據地,創造了長征中的又一次“神來之筆”——烏蒙山迴旋戰。目前,全市已認定紅色文化遺跡達70余處。

  據統計,畢節市登記不可移動文物1260處,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416處;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1000余個,縣級以上代表性項目582個,省級以上代表性傳承人44人。

  近年來,畢節在着力於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上,打造出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文化精品。

  彝族古劇《撮泰吉》參加尼斯狂歡節獲最佳表演團隊獎;彝族舞蹈《阿西裏西》在“誰是舞王”全國決賽中奪得總冠軍;彝族《鈴鐺舞》參加第七屆全國民族民間文藝演出榮獲“山花獎”;大型史詩劇《磅礡烏蒙》獲貴州省第七屆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劇目金獎;廣場舞作品《阿嘍嘍》入選“舞出中國紅”全國廣場舞優秀作品……

  文化服務浸潤民心

  走進位於大方奢香古鎮八角樓上的九驛書院,古香古色書架、桌椅與書院的紙墨書畫相得益彰。2023年4月,九驛書院入選“全國最美鄉村文化空間”。

  奢香古鎮是大方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是國家4A級景區。九驛書院的建成開放,為鄉村文化和鄉村旅游深度融合提供了樣本,同時帶動更多群眾參與到閱讀中來,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圍。

  九驛書院是畢節市不斷夯實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的縮影。

  近年來,畢節市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了《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新發展規劃》和《畢節市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工作方案》,並將每年公共文化預算經費增長率高於經濟增長率列入市財政局責任目標,支持力度不斷加大。

  “通過3年多的提升改造,全市文化館鞏固提升卓有成效。”畢節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公共服務科科長李盛説,在第五次評估定級中,畢節市9個文化館中有8個成功創評為一級館,一級館佔比排名全省第一。

  在第五次圖書館評估定級初評中,畢節市9個圖書館必備條件均達到國家一級館標準。

  “全市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村(社區)文化服務中心設置率達100%,142個搬遷安置區文化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實現多彩貴州‘廣電雲’信號行政村全覆蓋,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全市行政村覆蓋率達94.96%。”李盛介紹。

  在夯實文化服務設施的同時,畢節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成功舉辦九屆“烏蒙文化藝術周·文化藝術系列大賽”,連續6年開展送文化下鄉“百場演藝工程”,連續舉辦五屆春節聯歡晚會、少兒書畫展等,常態化開展“我們的節日·公共文化進景區”活動……為市民提供精彩紛呈的文化大餐,讓文化浸潤民心。今年4月以來,全國文化館群眾文藝創作交流會,全國省級、副省級文化館長聯席會等4場全國範圍的群眾文化類會議相繼在畢節召開,《守望·撒麻》作品先後在西安、張掖等城市巡演,畢節文化好聲音傳向全國。

  文化産業風生水起

  走進黔西市新仁鄉化屋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苗繡車間,繡娘們正飛針走線,趕制苗繡服裝訂單。

  “依託旅游拉動,我們的苗繡服裝、特色旅游産品供不應求。”車間負責人楊文麗説。

  近年來,畢節市着力創建黔西北文化生態保護區,推進畢節市文化遺産工作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依託苗族刺繡、蠟染,彝族漆器、砂陶等傳統技藝類項目建立公司200多家,研發創新非遺文創産品200多項。大力推動苗繡産業發展,&&《畢節市加快推進苗繡産業發展工作方案》,組建工作專班,持續推動苗繡産業市場主體培育、品牌打造、保護傳承、市場推廣等工作深入開展。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苗繡手工信息&賬19572人,企業作坊58家,其中年産值100萬元以上的企業6家,50萬元至100萬元的企業8家,50萬元以下的44家。

  同時,畢節市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着力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畢節市文旅融合發展試點工作方案》,以&&杜鵑、織金洞、韭菜坪、烏江源&&畫廊等重點景區為試點,推動“旅游+演藝、體驗、文創、節慶、直播、研學”實施,促進文旅資源逐漸向發展優勢轉化。

  截至目前,織金平遠古鎮—市井織金文旅消費集聚區、&&杜鵑管理區杜鵑花都文旅消費集聚區已入選第二批省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培育名單,織金洞景區和&&杜鵑景區被列入省的首批十大研學旅行基地,烏江源&&畫廊已納入市級層面爭創國家文化産業和旅游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區改革事項。

  如今,文旅産業已成為畢節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新引擎。數據顯示,“十三五”以來,全市文旅總收入實現快速增長,帶動相關産業累計就業人數達31萬人次,惠及受益群眾人數達102.16萬人。(記者 謝朝政)

[責任編輯:吳雨 劉昌餘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