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6月24日電(記者齊健)中國貴州遵義市仁懷市,是中國著名茅&酒的故鄉和醬香酒的發源地,有着“中國酒都”的美譽。每到端午節,這裡從茅&鎮的茅&酒廠到其他大大小小的酒廠,都會開始製作酒曲。
這是赤水河畔已流傳600餘年的風俗,也是茅&鎮醬香酒釀造的傳統工藝之一。在不少制酒環節已逐漸打上工業化烙印的當下,這一傳統拉開了新一年醬香酒製作的序幕。
6月21日,女工在貴州省遵義市仁懷市名酒工業園區的漢&酒業制曲車間製作酒曲。新華社記者 齊健 攝
曲為酒之骨,發酵酒更香。位於仁懷名酒工業園區的漢&酒業制曲車間裏,製作酒曲用的麥子傳送到地板上,十名制曲工分成兩組,光着腳用傳統的方式踩曲。
“光腳踩曲是為了對曲塊有更好的感知度。踩曲要求四邊緊中間松,踩成龜背形,不能掉毛邊,不能掉角,這樣才能踩出更好的大曲。”漢&酒業制曲車間班長張燕説,“這樣的踩曲活動有助於技能的傳承,也是對釀酒‘端午制曲、重陽下沙’傳統的尊重。”
6月21日,女工在貴州省遵義市仁懷市名酒工業園區的漢&酒業制曲車間光着腳用傳統方式踩曲。新華社記者 齊健 攝
而在貴州十大民間釀酒工藝大師、王氏釀酒第十三代傳人王正賢看來,端午節前後赤水河畔迎來雨季,此時空氣潮濕、平均氣溫達到28至30攝氏度,微生物大量繁殖,對製作醬香大曲非常有利。在倉儲和生産條件相對簡陋的過去,不需要額外的保溫措施就可製作高質量的大曲,制完曲經過4至6個月儲存就可投放到白酒生産中。“所以,這一習俗延續至今。”
端午時節,粽葉飄香,仁懷人除了祭屈原,還要敬小麥。由於端午前後茅&鎮的冬小麥成熟收割,剛褪去青澀水分的冬小麥正合適用來制曲。
“端午敬麥”儀式上的熏倉環節(6月22日攝)。新華社發(盧志佳 攝)
22日上午,“以麥相承·愛國敬業”——茅&癸卯年端午大典在茅&酒廠“茅酒之源”釀酒工業遺址廣場舉行。茅&也迎來了新一輪的酒曲生産。
自2017年起,茅&已連續7年舉辦端午文化活動。“端午敬麥”儀式是茅&制曲工藝的一個縮影,還原了取麥、潤麥、敲打曲盒、熏倉等制曲的工藝流程,也是感恩自然恩賜、傳承古法工藝,精釀琼漿玉液、祈願國泰民安的獨特表達方式。
在茅&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仁懷白酒企業在端午節邀請各地嘉賓體驗踩曲和釀酒傳統工藝等活動,讓更多人了解端午制曲這一仁懷獨特習俗。
仁懷市政府統計,2022年,仁懷市第二産業實現增加值1259.52億元,增長8.3%。其中以白酒為代表的輕工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99.1%。
6月21日,在貴州省遵義市仁懷市名酒工業園區的漢&酒業制曲車間,女工將製作好的酒曲擺放整齊。新華社記者 齊健 攝
“作為食品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白酒工業化不可阻擋,但這不妨礙仁懷人對古法釀造技藝的尊重。”王正賢認為,傳統習俗裏蘊含着中國人尊師重道的思想,更蘊含着對傳統技藝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