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維六月,氣候宜人。行走在南明河畔,一河清水緩緩流淌,兩岸植被鬱鬱蔥蔥,一幅“水從碧玉環中出,人在青蓮瓣裏行”的人、水、城相依美好景象。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穿城而過、清澈秀麗的南明河,是貴州河湖長制促進河湖長治的一個縮影,見證了全省綠水青山的發展底色,詮釋出“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美好蝶變。
流水潺潺,心韻悠悠。近年來,我省加大對水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紮實推進河湖長制,不斷提高保護和治理水平,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穩步增強。
河湖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2009年,貴州省內8大流域開始推行河長制,並於2017年全面鋪開。
2017年起,我省將“保護母親河·河長大巡河”作為每年6月18日“貴州生態日”常態機制,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工作,加強保護水生態、改善環境,高效利用水資源,築牢綠色生態屏障。
貴州共設置22755名河湖長,在全國率先建立“五級河湖長制”,首創四級“雙總河長”、獨創“四大班子人人當河長”。
水長流、綠連線、景成鏈。走進平壩區樂平鎮大屯村,鬱鬱蔥蔥的水田裏,三兩個農民正在插秧。整齊聯排的三層小樓,鄉親們圍坐著談天説地、其樂融融。
近年來,大屯村以水為媒,以河湖生態治理助推富美鄉村建設。2022年,全村積極爭取省級水利發展資金200萬元,着力圍繞大屯河開展水生態治理工程,強化水資源承載能力,改善宜居生態環境,進一步利於河道水生態環境的構建與維護,提升田園鄉村品質。
“河長日常帶頭巡河,及時發現和解決河湖管理中面臨的問題,我們還聘請了村民擔任民間義務監督員、巡查保潔員,着力解決河湖管護‘最後一公里’。”大屯村挂職村級河長朱敏説,河長與村民都是河湖保護的主人翁,共同參與到河湖保護中來。
通過全面推行五級河長制,貴州形成了全社會關愛河湖健康的良好氛圍,汩汩碧水,正成為滋潤貴州、造福人民的“幸福之水”。2022年,全省五級河湖長巡河近28000人次,帶動超70000人參加,現場巡河發現問題近3300個,現場解決近2900個,其餘問題全部下發跟蹤整改完畢。2022年,全省119個地表水國家考核斷面水質優良率達98.3%,247個省控斷面水質優良率為98.0%,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持續保持100%。
流域治理更加系統完善
2022年,在全面建立從省到村五級河湖長體系的基礎上,我省制訂《貴州省流域河湖長制工作方案》。如今,省、市、縣三級2285名流域河湖長,為提升流域統籌協調能力和效率努力。
跨界河湖眾多,如何有效破解管理難題?貴州給出了答案:立足流域整體,建立合作機制。
發源於雲南省曲靖市的黃泥河,流經六盤水市和黔西南州。作為界河,過去因權限不明晰,管理混亂,黃泥河呈現出水質不佳、水體混濁等環境污染現象,群眾意見很大。
河湖長制全面推行後,黔西南州、六盤水市、曲靖市共同探索,建立了黃泥河環境保護協同監督工作機制,明晰界河管理責任,三方互派河長,協調上下游、左右岸實行聯防聯控,形成齊抓共管、共同治理的新態勢。
近年來,貴州與鄰省(市)簽訂聯防聯治協議,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開展聯合巡查督察和聯合執法,從“政出多門各自為政”到“攥指成拳招招管用”,河湖治理能力和水平顯著提升。
——與周邊5省(市、區)河湖長辦簽訂跨省河湖聯動機制協議,推動跨省河湖共同保護治理,實現了與周邊省(市、區)跨境河湖聯防聯動全覆蓋;
——黔渝川滇四省市檢察機關聯合&&赤水河、烏江流域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檢察協作機制,為構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提供強有力的司法保障;
——雲南、貴州、四川三省人大常委會分別審議通過了關於加強赤水河流域共同保護的決定,係我國首個地方流域共同立法;
…………
相互協作,共護碧水。隨着跨界河流治理的深入推進,貴州流域治理更加系統,與周邊省、市、區結成了“同飲一江水、共同謀發展”的合作共同體、責任共同體。
美麗河湖照亮美好生活
山水就是“聚寶盆”,管好用好水資源,需要與經濟發展有機結合,系統謀划水資源優化配置格局,發揮水資源綜合效益,既要保障實現“還水於河”,又要修復保護河湖生態。
近年來,貴州修復了一大批水體生態,盤活了周邊産業,美化了鄉土家園。河湖長制工作從“有人管”“管得住”步入建設美麗幸福河湖、助推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階段。
直面龍裏河谷起點的朵花湖大壩,深呼一口氣,身心舒暢。前方的空地上,錯落有致的帳篷似乎還記錄着周末游客游玩賞景的歡聲笑語。
市龍易行置業有限公司負責開發此地,該公司項目負責人潘華洋告訴記者,“龍裏河谷的旅游開發,圍繞特色水景自然風情進行布局,打造集休閒旅游、田園風光、農家樂為一體的綜合水系景觀區。”
近年來,龍裏通過對水系河道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為社會資本參與打造水旅建設打好基礎工作。
目前,龍裏已成功引進“龍隱谷”“龍裏水鄉”“朵花大橋”“朵花溫泉”等社會資本投資文旅項目70余億元,河道周邊水文化、水景觀的修復和打造,與周邊龍裏大草原、朵花溫泉等旅游項目實現無縫銜接,帶動區域內旅游開發。僅龍裏水鄉,就帶動地方群眾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周邊農家樂戶數20余家增加至60余家。
美麗河湖帶來美好幸福生活。從河湖治理、生態修復、環境保護、污水治理到人居環境整治、鄉村振興,我省已累計投入各類資金近40億元,完成37條美麗幸福河湖建設,有效帶動經濟模式轉變、産業升級,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凸顯,受益人口達142萬。現如今,逐水而居的人們,也正借助河湖長制的東風,重塑人與自然的關係,書寫人與河湖和諧相融的新篇章。(記者 尚宇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