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世界上喀斯特地貌發育最典型的地區之一。億萬年的地質運動和流水侵蝕下,地表山峰聳立,地下溶洞縱橫。
享有“中國溶洞之王”美譽的畢節織金洞,就囊括了全世界溶洞堆積物類別的40多種堆積形態,將時間的沉澱與歲月的沖刷展露無遺。
自20世紀80年代開發以來,織金洞以獨特的美學、科學價值蜚聲海內外。作家馮牧游覽後曾這樣讚譽:“黃山歸來不看嶽,織金洞外無洞天。”
畢節市織金洞景區內景色。(受訪者供圖)
初夏時節,記者來到這個國家5A級旅游景區探訪,只見如夢如幻的岩溶美景吸引了無數游人到來。而除了傳統的旅游客群,研學的團隊也是絡繹不絕。
學生們有序進入織金洞。(受訪者供圖)
不久前,畢節市實驗學校五年級師生、家長一行120人來到織金洞,系統學習了解喀斯特溶洞成因、種類及資源保護措施。
頭戴探照燈,穿着統一校服,在講解員引導下,學生們儼然走進一座天然博物館。沿着洞內的石階徒步前行,大大小小的溶洞相連、或倒垂或豎立的鐘乳石形態各異,雄奇壯觀的景象令人目不暇接。
奇特神秘的織金洞是從什麼時候形成的?是怎樣形成的?來自貴州科學院山地資源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認為,同人的成長過程一樣,織金洞的形成發展也經歷了幼年、少年、青年、壯年等不同的時期。
學生們傾聽講解員介紹。(受訪者供圖)
作為目前貴州唯一的世界地質公園,織金洞有着多層次、多系統、多類別、多形態的完整岩溶系統。其洞內空間開闊,總面積達70余萬平方米,分為四層十二個大廳,有“三寶、九奇、十八勝景”。目前已勘察長度12.1公里,可開發游覽行程6.6公里。
作為“鎮洞之寶”的“銀雨樹”是一根形態優美的花瓣狀石筍。其高達17米,約4至5萬年前形成,猶如象牙雕刻的玲瓏塔,從白色玉盤中脫穎而出。究其成因,則是洞頂滴水線位置幾乎沒有變遷,且水量相對恒定。
織金洞內的標誌性景點“銀雨樹”。新華社記者 向定傑 攝
而由於洞頂滴水頻率和水量前後差異較大,産生了世所罕見的“霸王盔”。其高14米,直徑3米,約15萬年前形成,就像古代將軍佩戴的頭盔。
織金洞內的標誌性景點“霸王盔”。(受訪者供圖)
洞中氣候涼爽,一路上雨滴的聲響似乎在提醒人們,織金洞還在生長。“在這裡學到了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原來溶洞是這樣形成的”……通過穿梭在溶洞中沉浸式學習,孩子們紛紛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研學活動結束後,畢節市實驗學校校長吳鋒説:“立足家鄉的好山好水、花海洞天,構建研學實踐課程,將家鄉文化植根進孩子的心靈深處,建立起對家鄉山水文化的自信和自覺。”
織金洞景區負責人&&,去年景區入選“貴州省首批十大研學旅行基地”名錄,今年又入選“畢節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名錄。未來,他們將繼續挖掘自身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探索開設更加豐富的研學教育課程,同時完善配套設施建設,加強科普宣傳力度,吸納更多學生到此開展研學活動。(記者 向定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