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的崇山峻嶺之間,一座座超級橋梁如虹飛架。這些跨越天塹的超級工程,不僅實現了“天塹變通途”,更凝聚成展示貴州後發趕超、開放自信的鮮明標識。
在這一座座超級工程背後,是貴州大學、貴州民族大學、貴州交通職業大學等高校深度對接橋梁建設産業鏈與橋旅融合新業態需求,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文化賦能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工地變課堂 於山河間培育時代工匠
在花江峽谷大橋建設時,現場有近200名建設者來自貴州交通職業大學。從項目總工程師劉豪、工區長李平安,到質安部副部長博士教師馬宗源,這30余名技術骨幹正是破解“山區峽谷風不穩定性”“高空大噸位吊裝”等核心難題的中堅力量。“山區高橋的建設需要既能懂智能建造,又能解決山區橋梁施工難題的高端技能人才。”貴州交通職業大學黨委書記何興發説。為此,學校讓專業群深度扎根於産業鏈,通過開設11個職業本科專業,構建起以高原峽谷高橋技術和交旅融合研學為特色的專業矩陣。為應對産業升級需求,貴州交通職業大學牽頭組建産教聯合體,與貴州交建集團等企業共建了3個國家級、4個省級實訓基地,推動校企協同向“共擔技術研發”的深水區邁進。學校組建“博士工作室”“大師工作室”,累計選派8名博士教師赴高速公路項目挂職,帶領40余名專業教師深入一線。路橋工程學院馬宗源博士團隊聯合同濟大學研發的基於北斗衛星的基準索實時定位技術,為花江峽谷大橋主纜索股的毫米級精準架設提供了關鍵支撐。
攻堅築基石 科研團隊破解技術難題
在貴州,建造世界級橋梁,面對深邃峽谷、複雜風場和遍佈溶洞的地質條件,貴州大學的科研團隊用理論創新、科技創新,為世界級橋梁的選型與設計提供了精準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
橋梁設計是工程建設的靈魂,面對貴州特有的複雜環境,針對峽谷強風,確保拱橋在岩溶地區安穩屹立,貴州大學團隊深入探究“大跨度公軌兩用懸索橋靜力及動力特性研究及數值倣真分析”“岩溶區大跨徑拱橋拱座—基岩界面協同作用研究”等課題,為世界級橋梁的選型與設計提供精準理論依據。
同時,貴州大學計算機、土木等學科交叉團隊搭建起集地形地貌、地質信息、結構模型、荷載分析於一體的協同設計平台,結合高性能計算支撐的施工過程倣真與運營期數字孿生系統,在虛擬空間中預演施工方案、預測結構長期性能。這意味着,在大橋動工之前,工程師們就已在虛擬空間中預演了施工全過程,預測了結構長期性能,從源頭上降低了工程風險。
貴州大學科研人員在洛安江大橋等項目中研發的基於物聯網、北斗/GPS高精度定位、多源傳感器網絡的橋梁施工全過程實時監控系統,能夠對荷載、應力、變形等關鍵參數進行全天候監測,將潛在風險化解於未然。大橋通車,並不意味着科研任務的結束。為保障橋梁長期安全運營,貴州大學在橋梁健康監測、預防性養護領域構建了系統化的技術體系。通過開展傳感器組網理論及數值倣真研究,優化結構健康監測系統布局,並針對在役橋梁疲勞關鍵問題,研發新型監測技術與裝備,提升損傷識別與預警能力。累計完成900余座橋梁的檢測評估,為花魚洞大橋、北盤江大橋等重要工程提供實時監測與科學養護數據。
文旅繪新景 超級工程賦能區域發展
世界第一高橋花江峽谷大橋的通車,悄然改變着橋兩岸的生活。在這裡,橋梁化為一座可感、可游、可品的文化地標。
依託旅游管理、文化産業等學科團隊,貴州民族大學組織師生對全省重點橋梁進行旅游價值專項評估和系統性文化挖掘,梳理其歷史變遷、工程美學、地域特色,並挖掘橋梁建設背後的奮鬥精神、工匠智慧與時代象徵,為全省橋旅融合景區的導游詞、導覽解説系統、研學課程開發等提供核心內容支撐。依託民族文化資源,將傳統蠟染、刺繡融入橋梁觀光衍生品設計,把布依族八音坐唱、山歌等搬至橋畔文旅體驗區,打造“橋上觀景、橋下賞俗”的特色場景。
貴州民族大學師生積極參與橋旅融合業態的創意設計,通過橋旅融合項目《安順壩陵河大橋橋旅融合總體規劃》《貴州天空之橋旅游度假區總體規劃(2023—2030年)》等方案推動形成“橋梁+觀光”“橋梁+研學”“橋梁+體育”“橋梁+民俗體驗”等特色旅游産品與線路。(通訊員 羅莎 洪丹 杜斌 胡文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