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加速提升農村顏值和內涵——
這樣的農村生活真讓人羨慕
青瓦白墻,小橋流水,昔日“臟亂差”的貴州農村,如今煥發新顏,吸引着遠方的游客,更溫暖着久居的鄉民。
清晨的陽光灑在盤州市保基鄉陸家寨村的古榕樹上,從北京來的游客張先生坐在樹下的石凳上,看著苗族婦女專心刺繡,古稀老人勾勒紋樣,不遠處清澈的泉水潺潺流淌。
“這裡不僅有城市裏享受不到的自然環境,生活條件也很現代化。”張先生感嘆道,“村裏的衞生廁所乾淨方便,垃圾分類處理,污水集中治理,這樣的農村生活真讓人羨慕。”
貴州農村的美麗蛻變,生動展現了“農村現代化生活條件”改善後的面貌。今年以來,省委、省政府將“兩清兩改兩治理”寫入省委一號文件和省政府工作報告,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親自謀劃部署,帶動各級幹部靠前指揮,層層落實責任。
在黔東南州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村民李玉鳳指着家門口新建的污水處理設施説:“現在生活污水都有了去處,再也不會直接排到河裏了。”
在黔南州福泉市牛場鎮,黨員幹部、志願者和群眾齊心協力,定期沿着公路、背街小巷、溝渠等重點區域開展集中整治行動。“清理之後變化可大啦!以前人行道上亂堆亂放隨處可見,走路都不方便。現在好了,人行道上的沙石不見了,看著清爽又安逸。”牛場鎮馬龍井村村民李景才感慨。
在貴陽市南明區永樂鄉石塘村,一堵開裂的土坯墻讓村民何仕華擔憂了五六年,“以前一到雨季就掉磚,孩子們都不敢在附近玩。”隨着“拉網式”排查和分類整治的推進,這堵危墻被順利拆除,何仕華的“心病”得以根治。
在黔南州長順縣敦操鄉敦榮村,村民柏金香家新改建的衞生廁所整潔明亮,沖水馬桶、瓷磚墻面、通風窗一應俱全。“以前的廁所環境差,一到夏天味道特別大,現在好了,如廁方便又衞生。”柏金香笑着説。在她家後院,三格式無害化化糞池正在進行最後施工,處理後的糞污將成為農家肥的重要來源。
在銅仁市松桃自治縣牛郎鎮中寨村,工人們正在進行污水管網鋪設。“這個污水處理項目,能有效解決村裏100余戶人家的生活污水排放問題。”村黨支部書記龍學偉説。
環境改善的最終目的是賦能發展、造福於民。鄉村顏值的提升,直接催生了“美麗經濟”。
在安順市西秀區舊州鎮把士村,環境整治後,民宿産業蓬勃發展。全村34家民宿年接待游客2.7萬人次,實現産業收入380萬元;鎮寧自治縣高蕩村結合“兩清兩改兩治理”推進“小三園”打造和庭院綠化,去年旅游收入突破320萬元。
截至10月底,我省已完成新(改)建農村戶用衞生廁所100萬戶目標任務,統計部門數據顯示,全省衞生廁所普及率82.1%,較“十三五”時期61.5%上升了20個百分點;“十四五”全省新增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行政村6546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57.9%,較“十三五”同一時期上升了近47.89個百分點。
我省30戶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運設施覆蓋率94.4%,累計完成鄉村綠化19.07萬畝,全省村莊綠化覆蓋率47.69%;基本建立健全長效管護制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群眾獲得感、滿意度不斷提升。(記者 鄧鉞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