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電、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全省發電量40%左右
多能互補向綠行
在關嶺盤江百萬千瓦級光伏基地,一面面山坡披着波光粼粼的“藍色鎧甲”,初冬的陽光灑在300多萬塊光伏板上,將太陽能轉化成一股股電流。
這是貴州目前最大的單體光伏電站,總投資超66億元,規劃裝機容量約185萬千瓦。截至今年6月末,已實現並網容量120萬千瓦。這裡也是我省現代能源“風光水火儲”多能互補新型綜合能源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設的一個縮影。
從北盤江畔的水電巨輪到威寧的高山風電場,從石漠化治理的光伏基地到地下百米的地熱系統,我省正大力構建“風光水火儲”多能互補的能源産業新格局。特別是今年以來,風電、光伏項目一個接一個建成發電,裝機容量持續攀升,可再生能源發展迎來新局面。
數據顯示,目前,全省清潔能源裝機佔比約60%,年發電量已突破千億千瓦時,其中水電、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全省發電量的40%左右,為能源結構優化打造了“貴州樣本”。
在構皮灘水電站,5&發電機組將奔騰的水流源源不斷轉化為強大電能。站在電站觀景平台上遠望,230.5米高的壩體巍峨聳立橫鎖烏江。這個裝機容量300萬千瓦的超級工程,與上下游7個水電站組成“梯級水電聯合調度系統”,通過七級電站的梯級利用,把烏江幹流的水能綜合利用率提升到87%,遠超國際平均水平。目前,這7座梯級水電站裝機容量共計834.5萬千瓦,設計年發電量289億千瓦時,相當於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500萬噸。
我省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居全國前列。烏江、南盤江、北盤江等江河穿行崇山峻嶺間,水流湍急,落差巨大,為水電開發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構皮灘、洪家渡、引子渡等大中型水電站,形成了相當規模的清潔電力産能,也讓水電在我省能源結構中長期扮演着“壓艙石”的角色。
相較於水風光,地熱能源在我省仍處於探索和起步階段,但潛力不容小覷。我省部分地區地熱資源豐富,轄區內分佈着多個地熱區塊田,尤其是淺層地熱能具有儲量大、分佈廣、熱導率高和可再生能力強的特點,以及埋藏淺、溫度高、儲量豐富等優勢,開發利用前景廣闊。目前,全省地熱利用主要集中在溫泉旅游、康養保健等直接利用領域。2023年,省能源局等八部門聯合發布《關於加快推進我省地熱能産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從5個方面加快發展全省地熱能産業,並明確,到2025年在貴陽、遵義、銅仁、黔南、黔東南等基礎條件好的市(州)建成一批地熱能供暖(製冷)試點示範項目,到2030年基本形成全省地熱能産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項目60余個,供暖(製冷)面積約1110萬平方米。全省淺層地熱能年可採資源量折合3.15億噸標準煤,可供建築供暖(製冷)面積344億平方米,基本形成了冬季供暖、夏季製冷,民商兩用的發展格局,並建設了多個試點示範項目,應用效果明顯。
依託長期穩健的水電基礎,乘着風光發電的迅猛發展東風,加上積極探索地熱等新興能源,我省正在精心構建一個水、風、光、熱多能協同、優勢互補的清潔能源供應新體系,為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雙碳”目標的實現持續注入強勁的“綠色動能”。(記者 張秀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