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農業:築牢根基興産業 提質增效譜新篇-新華網
新華網 > 貴州 > 正文
2025 11/24 18:44:39
來源:新華網

黔南農業:築牢根基興産業 提質增效譜新篇

字體:

  新華網貴陽11月24日電 地處貴州南大門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坐擁連接珠三角和北部灣入海通道的獨特區位優勢,依託紮實的農業基礎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在“十四五”期間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三農”成績單。全州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全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糧食安全根基持續鞏固,特色産業發展能級躍升,鄉村振興迸發新活力。

  “十四五”期間,全州農林牧漁業總産值年均增長5.4%,2024年産值達520.66億元,預計2025年將攀升至541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3%,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7624元,2025年預計達18681元。收入分配結構持續優化,城鄉居民收入比從“十三五”末的2.8:1收窄至2.5:1,收入差距持續縮小,農業“壓艙石”地位更加穩固。  

  近日,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長順縣12萬畝水稻喜獲豐收。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守牢糧食安全底線,穩産增産底氣足

  糧食安全是“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五年來,黔南州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累計新建和提質改造高標準農田286.12萬畝,佔全州耕地面積的54.35%;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從2021年的58%提升至2024年的61%,為糧食生産築牢硬體支撐。

  在此基礎上,全州糧食播種面積始終穩定在400萬畝以上。2024年糧食單産同比增長2.38%,平塘縣安納壩區水稻單産創下1086.9公斤的全州新高,位列全省第二。預計2025年,全州糧食産量有望實現130萬噸以上,産值突破60億元,糧食“壓艙石”作用愈發穩固。

  特色産業集群發展,品牌效益雙提升

  立足山地特色,黔南州聚焦生豬、茶葉、蔬菜、水果、中藥材、刺梨六大主導産業,實施“3個100”工程,構建起獨具優勢的“1+6”主導産業發展體系,産業規模與質量同步提升。

  生豬産業規模化水平顯著提高,500頭以上生豬規模化率從2020年的31.9%躍升至2024年的53.99%,排名從全省第六升至第三。茶葉産業實現歷史性突破,年産量由3.64萬噸增至6.70萬噸,增幅達84%;都勻毛尖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達55.88億元,2022年其製作技藝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實現國際性突破。2024年,蔬菜、水果、中藥材産值分別達210億元、89億元、31億元,成為農民增收的“錢袋子”。

  4月13日,貴州省都勻市城市推介活動在廣州市花城廣場舉辦。新華社記者 王瑞平 攝

  産業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支撐。黔南州已建成茶産業路180余條、500余公里,配備50輛冷藏車和10萬平方米標準化倉庫,在北京、西安、上海建成都勻毛尖運營中心,並打造10個茶旅景點。目前全州茶葉産業從業人員達42.66萬人,茶農年人均收入從“十四五”初期的1.23萬元增至1.86萬元,增幅超51%。

  延伸産業鏈條,融合發展添動能

  為提升産業附加值,黔南州推動生豬、刺梨、中藥材等産業向精深加工延伸,農産品加工轉化率從“十三五”末的53%提升至2024年的64%。2024年全州入統農産品加工主體達1217家,較“十三五”期末增加436家。

  在經營體系構建上,黔南州形成“小農戶為基礎、合作社為紐帶、龍頭企業為引領、種養大戶與家庭農場為牽引”的現代農業模式,新增州級以上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61家、合作社608個、家庭農場4788家。

  在貴州省貴定縣盤江鎮“金海雪山”景區,游客乘坐觀光小火車觀賞油菜花(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産業興村強基,鄉村振興譜新篇

  黔南州將産業發展與鞏固脫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深度融合,2021年以來,中央和省級財政銜接資金累計投入産業55.59億元,覆蓋帶動脫貧群眾76.37萬戶(次)。同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53.89%,30戶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運設施覆蓋率達90.79%。通過盤活處置項目資産570個,共計14.19億元,處置率達98.79%,位列全省第三,帶動經濟增收3581.54萬元,其中農村集體經濟增收1034.19萬元,帶動4000余名農戶就業,實現産業發展與鄉村建設同頻共振。

【糾錯】 【責任編輯:鄧嫻 謝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