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蒙腹地躍動工業“心跳”
——畢節高新區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走筆
11月18日,寒潮涌烏蒙。
上午8點不到,39歲的吳昌倫頂着寒風出門,趕往工作地——畢節高新區。當天,他就職的畢節宏盛紡織科技有限公司部分織機需停電檢修,身為車間管理人員,不僅要監控織機的噴水及緯紗軌跡,更要配合做好檢修。
8點30分剛過,吳昌倫準時跨進車間大門。在外漂泊近20年,如今能在自己家鄉的園區,從事熟悉的紡織車間管理,吳昌倫偶爾會有“不真實感”。
“我們腳下的這塊地,原來都是長苞谷和洋芋,誰能想到現在‘長’出來的都是機器和工業産品。”從小在七星關區生活和長大的吳昌倫感嘆道。
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畢節高新區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圍繞新能源材料、新裝備製造及特色食(藥)品等産業,吸引了371家高新技術企業落戶,成為一片工業“熱土”。
行走在畢節高新區,只見一棟棟廠房在13.1平方公里的園區內鋪展,16800人在工廠中辛勤工作,生産出一批批高附加值的“畢節製造”工業産品運往世界各地。
“3年,園區企業數量從265家增至371家,凈增106家;就業人數從8700人增至1.68萬人,凈增8100人。”畢節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吳學靜告訴記者,發展的活力,源於改革的動力。
2022年2月,畢節市委、市政府決定將畢節高新區(原金海湖新區)與七星關經濟開發區整合,剝離畢節高新區所承擔的社會事務職能,劃轉相關鄉(鎮、街道)委託七星關區管理,讓開發區主責主業回歸到工業經濟發展上。
集中精力攻堅工業化發展——定位更精準,職責更明確,服務更有效。
2024年4月入駐畢節高新區的貴州兩山天麻産業(集團)有限公司,以天麻種植、加工和銷售為主營業務。
走進其凍幹生産車間,機器運轉、轟鳴不斷,鮮天麻經過分揀、清洗、蒸煮、冷卻、切片、分級挑選、冷凍乾燥等程序,成功“變身”凍幹片,可直接入口嚼服,用最簡單的食用方式贏得市場青睞。
“兩山天麻能夠快速落地、生産運營,離不開高新區的全方位支持。”貴州兩山天麻産業(集團)董事長汪健介紹,公司成立之初,畢節高新區旗下的貴州畢節經濟開發區産業投資有限公司作為出資方,以園區資源入股形式為企業初期成長注入了源頭活水。
“企業進駐時,我們用園區的現有資産扶上馬、送一程,待到企業發展好了,再通過回購資産實現自主發展,我們也盤活了園區的閒置資源,實現雙贏。”吳學靜的話,也在宏盛紡織的快速發展上得到印證。
今年7月,宏盛紡織落地園區4個月即實現投産。其中,畢節高新區的一家國有企業以閒置廠房入股28%。
投産不到4個月,宏盛紡織産值已超1.2億元。待2027年一期全面投産,年産值可達30億元。
“下一步,我們計劃增加投資,把上游的紗線和下游的印染都落地在畢節,打通‘從一根絲到一匹布再到一件衣’的全産業鏈。”公司生産部廠長丁啟永介紹,同時,公司也將和高新區磋商,回購廠房資産。
在宏盛紡織的龍頭紡織企業帶動引領下,目前已有50家輕紡企業在該園區抱團發展。紡紗織布、成衣製造、製鞋皮具的産業鏈條正逐步延伸。
構建工業“強磁場”,激活産業“園”動力,營商環境是關鍵。
貴州貴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作為首家入駐畢節高新區的新能源企業,生産車間裏工人們熟練操作着捲繞、裝配電芯、涂布等工序,技術人員則專心致志進行着科技研發。
9年多來,該公司獲得近10項發明專利、20多項實用新型專利,發展勢頭強勁。
“2024年,公司年産7200萬隻鋰電池,産值2.7億元。”在貴州貴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經理張力中看來,園區的主動靠前服務正是公司快速發展的“金鑰匙”。
常態化上門解決企業用工、審批等問題;電費物流補貼等優惠政策,降低了生産成本……底氣足、發展快,如今,該公司已成為技術水平達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新能源鋰電池生産基地,榮獲省級和國家級“綠色工廠”榮譽稱號。
鏈主引領、配套跟隨。目前,在畢節高新區,“兩主一特”産業集群正加速形成。
新能源新材料産業集聚發展——以貴航新能源、丕丕丕電子科技為代表的26家新能源企業集聚成群,涵蓋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電池電芯生産、電氣設備製造等細分領域;東冶實業、明鈞玻璃等126家綠色建材企業發力新材料産業;
新裝備製造産業鏈條不斷完善壯大——以聯尚科技、綠瑪汽車為引領的53家裝備製造企業,産品涵蓋光電信息、電線電纜、礦山設備、汽車零部件等生産領域;盛安紡織、可雅內衣、宏盛紡織等50家輕紡企業,逐步構建輕紡産業全鏈條閉環;
特色食(藥)品産業積蓄強大勢能——以王老吉、欣揚農業為代表的實力強、科技含量高、品牌優質的52家綠色生態食(藥)品企業,立足畢節中藥材、農特産品、藥食資源優勢,構建農特産品製造基地。
“2024年,我們完成工業總産值186.9億元。今年1至10月,完成171.06億元,同比增長5.34%。2025年預計完成202億元。‘十五五’期間,我們將堅持聚焦主導産業發展,持續壯大産業體量,力爭‘十五五’期間培育上規企業40家以上,規上企業達到110家。到2030年,各産業累計完成規模工業總産值400億元以上,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150億元。”吳學靜説。
走出工廠車間,車行駛在畢節高新區工業大道上,耳邊傳來此起彼伏的機器聲。紡織車間裏的織機轟鳴聲、天麻凍幹生産線的機器運轉聲、新能源電池工廠傳送帶上的咔噠聲……仿佛躍動在烏蒙山間的工業“心跳”。(記者 李中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