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底部的塔筒最重128噸,頂部最輕的‘脖子’也有38噸,7節塔筒全重450噸,加上三片葉片重約100噸、龍骨150噸、風電機艙150噸和其他零件,重量已超800噸。”11月14日,貴州匯通申發鋼結構有限公司技術總工張黨平向記者介紹。
作為貴州省鋼結構重要生産企業之一,位於修文縣久長工業園區的匯通申發擁有11條現代化鋼結構生産線,年生産能力包括橋梁鋼結構8萬噸、建築鋼結構6萬噸,以及風電塔筒6萬噸。“風塔與普通鋼結構建築不同,多采用355高強鋼,其屈服強度遠超普通鋼材。”張黨平説。
重超800噸的風塔,其核心支撐結構塔筒本身質量就重達450噸,需要承受大風的衝擊和頂部400噸機艙的重壓。因此,在塔筒底部等核心承重區域,鋼板厚度達到8厘米,最薄的常規筒體壁厚也有6厘米。
在匯通申發現代化的廠房內,建築鋼板進入車間的第一站是開卷機,但風電塔筒的板材有8厘米厚,只能用行車吊着鋼板移向車間核心區。面對巨型鋼板,80卷板機通過強大的輥軸將其彎成所需的弧形。
廠房內,匯通申發的董事會秘書姚飛指着一個巨大的鋼制筒節説:“這是塔筒的‘底盤’,單節最重可達128噸。這種大傢伙要被切成三片運輸,才能通過高速路涵洞5米的限高,再去現場拼裝。”
這些經過卷板機初步塑形的弧形鋼板,在進入關鍵的焊接工序前,還需對其邊緣進行精密的加工處理,以確保後續焊接的嚴絲合縫。先將鋼板的毛邊切割整齊。隨後,專用的坡口機則會根據焊接工藝的要求,在鋼板接合處加工出特定角度的坡口。
車間內,火花在鋼板邊緣飛濺,一個一個的鋼鐵圓筒即將開始它們“合為一體”的第一步。卷圓的筒體被推入焊接區,在這裡,它們將完成從“個體”到“整體”的關鍵轉變。焊槍的藍色火焰在鋼板的接縫間縫合起一道道堅固的焊縫。
對於塔筒這種承受巨大載荷的關鍵結構,焊接質量直接關係到風塔的安全與壽命。張黨平説:“機器的處理看著宏偉壯觀,但其實最重要的步驟卻是在工人手裏完成。”隨後,每一道焊縫都要經過超聲波探傷儀嚴格的無損檢測,確保沒有任何微小的缺陷。
完成“造型”的塔筒則會被送入噴砂車間,使用高速噴射的鋼砂沖掉表面銹跡,露出鋼材銀灰本色,這是為表面防護做準備。
工人們首先對塔筒進行全面的表面清理,用壓縮空氣仔細吹走每一粒殘留的鋼砂和粉塵,確保鋼鐵表面絕對潔凈。隨後,塔筒將噴塗上具有極強附着力和防銹性能的專用工業底漆和面漆。
底漆需要在特定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乾燥,形成一層保護膜,如同給塔筒穿上了第一層“防彈衣”,隔絕空氣中的水分和氧氣對鋼材的侵蝕。
而第二層面漆則進一步增強塔筒的防腐能力,並且賦予它標誌性的白色外觀。發電塔為什麼大多是白色?“白色能最大程度反射陽光,減少塔筒在日照下的溫度升高,從而降低鋼材因熱脹冷縮産生的應力,同時也便於在空中識別。”張黨平解釋説。(記者 楊學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