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教育走出特色發展新路-新華網
新華網 > 貴州 > 正文
2025 11/20 15:16:41
來源:貴州日報

貴州教育走出特色發展新路

字體:

  5630億元財政投入的堅定抉擇,新增6.35萬個大學學位、72萬餘個中小學及幼兒園學位的民生承諾,是貴州對千萬家庭美好生活嚮往的深情回應。五年來,貴州以“一年一件大事”的韌勁,讓教育公平的陽光照亮每個孩子的成長之路。

  “我最喜歡和小夥伴玩石頭找家游戲!”印江自治縣合水鎮中心幼兒園的“石”課程裏,大班孩子郭奕涵的童真歡笑,印證着貴州學前教育從“幼有所育”到“幼有善育”的跨越。3600余所各級示範幼兒園,94.3%的學前三年毛入園率,28個國家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這些數字背後,是優質教育資源向鄉村延伸的堅定步伐,是大山裏的童年被溫柔以待的民生福祉。

  義務教育的提質升級更顯深刻。集團化辦學讓優質資源輻射城鄉,“公辦強校計劃”讓2200余所城鎮、鄉村、安置點學校煥發新機。粵黔協作織就了教育共建的緊密紐帶——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及省內幫扶學校組成團隊扎根從江一中,以課堂改革讓孩子在家門口觸摸發達地區課堂。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4600余所,96%的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轉變真實可感,優質均衡的教育生態正在黔中大地加速形成。

  教育提質之路,紅色鑄魂與創新驅動始終同行。11月2日,貴州省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交流暨“習近平文化思想在貴州的生動實踐”集體備課教研活動在貴陽舉行,這是貴州深耕紅色沃土的生動縮影。五年來,貴州充分挖掘本土紅色資源,打造“微影黔行”“薪火黔行”等特色思政品牌,以“馬院+書院”協同育人模式為核心,構建起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建設的新格局。

  高等教育作為龍頭,以硬核舉措實現跨越式躍升。聚焦産業需求靶向發力,深入實施學科專業調整優化與理工科強化行動,推動理工類專業布點與在校生佔比“雙提升”,精準對接“富礦精開”“東數西算”“六大産業基地”,讓學科資源與地方發展精準契合。貴州大學“雙一流”建設持續深化,省外高水平高校的組團式幫扶為高校學科發展注入外力,高校科研活力與産業需求深度耦合,2024年科技成果轉化金額突破8億元,讓實驗室裏的創新成果變成驅動發展的現實生産力。高等教育正以“人才高地”與“創新引擎”的雙重擔當,為特色教育強省築牢智力根基。

  職業教育則在“統籌設計—職普融通—産教融合”的探索中,為大山兒女叩開幸福之門。“訂單班讓我不用焦慮就業,能專注練技能!”貴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生楊春林憑藉學校開展的德國“雙元制”本土化實踐,捧回德國HWK職業資格認證並順利入職。這抹成長的亮色,映照出貴州職業教育五年的蝶變:每年5億元的省級職業教育專項資金,職業本科實現從無到有,48所高職院校扎根黔中,3.8萬名“訂單班”學子實現“入學即就業”,13萬人通過“中高貫通”攀上技能新階梯。部省共建的“技能貴州”,正讓越來越多山裏娃憑一技之長鋪就出彩人生路。

  體制機制改革這把“金鑰匙”,為貴州教育解鎖創新活力。六盤水師範學院在“共建”轉“省管”改革賦能下,孔德順教授團隊研發的“煤矸石製備聚合鋁鐵聯産白炭黑”技術以5500萬元轉讓,既刷新校史紀錄,又破解産業難題,成為改革激活創新活力的生動例證。市州高校全實現“省管”,14所省屬高職完成體制改革,行政壁壘的打破讓資源流動更順暢;高考綜合改革平穩落地、“縣管校聘”激活教師活力、教育數字化讓AI走進課堂。每一項改革猶如一股暖流,淌進教育發展的脈絡,讓創新的種子在黔貴大地生根發芽。

  對外開放的橋梁,則讓貴州教育的視野越過高山,望向更廣闊的世界。連續18年舉辦的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已是貴州的“開放名片”——在這裡,不同膚色的師生、學者圍坐一堂,共話教育未來。60所省內高校牽手380余所國(境)外院校,7800余名國(境)外師生走進貴州,6700余名貴州學子背着行囊赴海外交流學習……黔貴大地的教育之聲,正乘着開放的風、伴着友誼的帆,傳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從大山安置點學校到世界交流平台,從紅色思政課堂到技能實訓車間,貴州對教育公平的執着,是對民生期盼的回應,更是賦能高質量發展的遠見。站在“十五五”起點,貴州將錨定教育強國目標,加快特色教育強省建設步伐,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注入教育新動能。(記者 王雨)

【糾錯】 【責任編輯: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