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幕式現場
11月14日至16日,由中國自然資源學會自然資源信息系統研究專業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我校聯合主辦,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生態環境與資源利用研究中心、我校地理與資源學院共同承辦的“中國自然資源學會自然資源信息系統研究專業委員會2025年學術年會”在我校召開。本屆年會以“人工智能時代的資源信息管理創新”為主題,吸引了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相關業務部門的20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共同研討資源信息科學的發展與創新應用。開幕式由校黨委常委、副校長羅光傑主持。

王蜀黔致開幕辭

彭建致辭

董金瑋致辭
校長王蜀黔在開幕辭中向與會代表致以熱烈歡迎,並簡要介紹了學校基本情況及學科建設進展。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彭建代表學會致辭,強調了自然資源信息系統研究在支撐國家戰略與區域可持續發展中的核心作用。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董金瑋在致辭中系統總結了專委會年度工作,並展望了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學科發展面臨的新機遇與挑戰。

羅光傑主持
大會報告上半場和下半場分別由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白曉永與專業委員會主任董金瑋主持。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王克林、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區劃研究所吳文斌、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王宗明、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江東、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侯鵬、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白曉永分別作題為《西南喀斯特區植被變綠後持續性恢復與水碳耦合研究》《耕地監測評價多模態AI智能體》《中國濕地植被和土壤碳儲量估算》《地緣環境系統演變機制與時空模擬》《國家生態遙感業務化技術方法體系構建研究》《喀斯特資源信息系統與生態恢復》的學術報告。

王克林、吳文斌、王宗明、江東、侯鵬、白曉永分別作主旨報告
下午,參會人員在十個分會場,分別圍繞“自然資源信息化與國土空間智能感知”“農業土地資源遙感監測與評估”“水資源監測與評估”“森林資源監測與評估”“草地資源監測與評估”“濕地資源監測與評估”“一帶一路資源環境監測與評估”“資源環境大數據信息融合與應用”“生態資源監測評估與生態修復決策”及“大數據時代的自然資源與生態治理信息平台”等前沿領域作了報告。
為激勵青年學者成長,會議特設“優秀青年學術報告獎”。經嚴格評審,遴選出20個優秀學術報告,並在閉幕式上舉行頒獎儀式。

分會場現場
我校地理與資源學院院長羅緒強主持大會閉幕式。自然資源信息系統專業委員會主任董金瑋代表主辦單位致辭,呼籲大家持續深化自然資源信息系統研究,推動交叉學科融合創新。

羅緒強主持閉幕式

頒獎儀式
11月16日,部分與會學者赴黎平縣開展學術考察,實地調研肇興侗寨的民族文化生態特徵與黎平會議舊址的革命歷史遺跡,通過融合學術理論與區域實踐,深化了研究者對區域人地系統複雜性及其可持續發展路徑的認識。
本屆年會展示了我國自然資源信息系統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有效促進了跨學科、跨部門的學術交流與産學研協同創新,為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自然資源治理體系現代化及區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科技支撐與智力支持。

大會集體合影
黨委宣傳部(融媒體中心)出品
來源 | 地理與資源學院
圖片 | 石大玉 賈維璧 王富文 周秋艷 劉心維 柯玉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