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展現貴州新風采③
幸福貴州:從烏蒙深處到千村煙火
11月,山河已冬,當寒風漫過山巒,烏蒙山區的生活翻開了溫暖的新篇章。在畢節市黔西市新仁鄉化屋村,一部在央視一套播出的《烏蒙深處》劇集,像星火一樣點亮了初冬的夜晚。
這個懸崖下的村莊,不是第一次登上央視。2021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期間,踏上了這片土地,留下了殷殷囑託——脫貧之後,要接續推進鄉村振興,希望鄉親們繼續努力奮鬥,把鄉村産業發展得更好,把鄉村建設得更美。
這不僅是對化屋人的囑咐,更是對貴州從脫貧走向振興的前路指引,追着這束光,貴州砥礪前行,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把春天的故事延續至今,守護着每一個家庭的安穩夢,編織着千萬農戶的致富夢,圓着祖祖輩輩的宜居夢。
脫貧成果鞏固讓振興走得更穩更實
守住來之不易的脫貧攻堅成果,離不開有力的接力軍。隨着鄉村振興嶄新開局,基層一線的接力跑,依然紮實而穩健。
烏江畔,懸崖下,滿江“青黛”繞村莊。農家小樓錯落有致,田間作物收穫滿屋,工廠作坊傳來陣陣笑語。這片土地上,鄉村振興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化屋村黨支部書記肖陽群肩上沉甸甸的責任。接過“接力棒”的她,深知在這個步步皆景、處處潛機的村莊,“不能幹”就意味着錯失機遇。
肖陽群介紹:“我們的産業一直在持續,化屋開辦了農家樂40家,發展精品民宿25家。眼下我們的小黃姜已經采收結束,黃粑生産一直在持續,今年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以及廣州展銷平台的助力,銷售額已經突破了200萬元,凈值在100萬元以上。”
隨着《烏蒙深處》的熱播,肖陽群帶領村民制定了更精細的發展藍圖:“我們要以《烏蒙深處》的開播,作為一個新的發展機遇,涉及的取景地打造成化屋的‘打卡點’,引進一些文創産品,形成我們的烏蒙市集。11月18日至19日,還會開展農耕體驗、‘村T’秀、歌舞表演等,讓游客有更深度的體驗。”她堅定地認為,要把這一棒接穩、跑好,每個村民都是參與者和受益者。
這份接力,是接續奮鬥的承諾,更是為群眾創造更多有前景、有動能的發展之路。
“十四五”時期,貴州堅持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為鄉村全面振興的底線任務,全面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建立健全防止返貧致貧的監測和幫扶體系,持續鞏固提升“3+1”保障水平,深化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傾斜支持2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縣加快發展,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底線。
根基牢固,幸福綿長。從化屋村的微光到全省的星火,從一村一戶的探索到系統集成的推進,鄉村振興的道路正越走越寬。一棒接着一棒,一步一個腳印,在希望的田野上,把奮鬥的故事續寫。
特色産業讓山地聚寶盆點綠成金
貴州的山地特色農業,正在經歷一場從“土疙瘩”到“金元寶”的華麗蛻變。
10月,一場“貴”字號農産品的風味盛宴在天津登陸,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農産品交易會上,來自貴州的30家本土優質品牌商家攜120余種商品集中參展,“維C之王”刺梨、“高山慢養”的關嶺牛、“開胃密碼”酸湯、“乾淨”的貴州綠茶,在交易會上大放光彩。
“貴”字號出山的持續發力,為貴州特色農産品打開了更多市場,新興的電商渠道,將此轉化為實實在在的銷售佳績。就在不久前,六盤水“和美鄉村·數商興農”農村電商村播活動落幕,80余名直播達人接力推介,累計直播超200小時,帶動農産品銷售突破500萬元。這場“雲端”盛會,讓“貴”字號出山入海的步伐邁得更快、更遠。
為了讓這樣的“熱效應”持續發酵,建立更堅實的體系支撐,10月,京東集團與貴州農發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動“貴品出山”,增強貴州農産品品牌影響力與市場競爭力。貴州農發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鄧榮光&&:“我們與京東將展開深度合作,逐步構建出‘營銷、配送、智慧農業、電商培訓’的産業發展支撐體系,助力‘貴品出山’,不斷提升貴州農産品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
從不斷挖掘自身優勢,在土特産上做精做強,到農業特色優勢産業“接二連三”,嫁接“雲端”。近年來,貴州農業特色産業蓬勃發展,大方天麻、遵義朝天椒、關嶺黃牛等14個“貴字號”區域公用品牌入選全國農業品牌精品。全省辣椒、刺梨、李子、天麻、薏仁、太子參種植規模全國第一,茶葉、中藥材、獼猴桃全國前三,夏秋蔬菜産業發展成為全國重要主産區。
從展會亮相到電商破局,從企業聯手到産業深耕,一批批“貴”字號農産品正以優質優品不斷贏得市場認可,一步步構建出助農增收的牢固模式。特色農業不僅成為“兩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更化身為富民增收的“綠色銀行”,為貴州的農業現代化與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和美鄉村鋪展讓鄉愁可寄可觸
今年9月底,花江峽谷大橋的正式通車,如一道飛虹橫跨天險,將曾經兩個多小時的蜿蜒路程,縮短為兩分鐘。這一刻,不僅是交通的跨越,更是無數人生活軌跡的改寫。
在貞豐縣平街鄉花江村,村民梁再芳的農家樂炊煙嫋嫋。“大橋通了,游客一天比一天多,生意忙不過來,還有外國人來呢。”她笑着説。橋下的小村莊,因一座橋而煥發新生——路通了,財也通了,思想通了,一切都通了。
對於世代居住於此的人們來説,這座橋不僅是交通的便利,更是通往未來的橋梁。家住安順市關嶺自治縣花江鎮五里村的何品九趕上了這波熱度,依託電商將家鄉的蜂糖李樹苗賣向了全國,她説:“花江峽谷大橋通車後,我們村的發展機遇更多了。”
縱觀全省,發展的機遇多面開花,貴州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如椽巨筆描繪“四在農家·和美鄉村”錦繡圖景,鄉村不再是落後的代名詞,而是讓人留戀的詩意棲居地。
一場農村人居環境的深刻革命正在鋪展。以“四在農家·和美鄉村”為載體,貴州全省實施“兩清兩改兩治理”和衞生家庭建設行動,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一番鄉村文化的振興之旅正在開啟。通過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全省探索“車不過十、禮不過百”“合約食堂”等一批鄉村治理經驗,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文明鄉風在鄉村落地生根;
一幅基層治理的創新畫卷正在繪製。農民成為了鄉村全面振興的主角,鄉村成為既有鄉土韻味、又承載詩與遠方的理想家園。“村超”“村BA”“村晚”等村字號品牌活力四射,成為展示多彩貴州文化魅力的新窗口、促進地方發展的新引擎。
山河依舊,氣象已新。以鄉村振興開新局,貴州正以堅實的步伐,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從十餘年前的扶貧開發攻堅示範區,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樣板區,新使命走出新路子,新征程上繪新景,也將步步添新步步興。(記者 梁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