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鏡頭】
初冬時節,遵義市播州區團溪、茅栗、尚嵇三鎮之間,山色依舊蒼翠。令人難以想象的是,這片連綿綠意之下,過去遍佈礦坑與荒土——它們曾是貴州鋁業集團旗下礦産公司213礦廠的開採區與排土場。
站在礦區高處,公司總經理羅克軍極目遠望,眼前正在開採的是呈東北至西南展布的3號礦體——巨大的梯田狀礦坑裏,翻鬥挖機和礦用卡車忙着掘進裝車、往返送礦。雖然當前礦體岩土裸露,黃土遍地,羅克軍卻目光堅定:“這片區域開採結束後,我們將立即推進閉坑整治與復綠治理,讓礦區重披綠衣。”
而在遠處的山坡上,油茶樹與松樹錯落挺立,三葉草與黑麥草連片生長,曾經荒蕪的土地染上了柔軟的綠意。更引人注目的是,一片片從海南引進的巨菌草與“綠洲一號”菌草,已在多個坡地上成叢蔓延。
“近2萬株菌草不僅憑藉發達根係有效固土,還可以作為飼料與紡織原料,真正讓生態‘含綠量’變成了發展‘含金量’。”羅克軍説。
213礦廠的前身,是始建於1984年的部隊礦廠。如今,運營該礦廠的礦産公司,已成為專門從事鋁土礦開採的省管國有企業,擁有近17平方公里的採礦權,年設計開採規模達50萬噸,持續為下游鋁産業輸送優質礦源。
作為2008年就來到213礦廠的“老礦山人”,羅克軍親歷了礦區從粗放開發走向綠色發展的全過程。
【用數據説話】
“我們創新採用蚯蚓土改良近400畝土壤,為油茶、刺梨、高粱、玉米、油菜等作物交替生長,創造了良好條件。”羅克軍介紹,“十四五”期間,企業累計種植油茶樹3.5萬棵、松樹3萬棵、柳樹等喬木2萬棵,平均成活率達90%;山林之間,3700公斤三葉草、黑麥草的種子破土吐綠,讓1483畝礦區土地重煥生機。
綠色礦山建設,遠不止於植樹種草。“我們把生態環保作為採礦排荒的前置環節,從採場選址階段就注重優化採剝方案。”羅克軍告訴記者,在礦區,分層階梯式剝離的作業面、分類回填的採空區,都為後期生態修復減輕了治理壓力。
為守護這片來之不易的綠色,213礦廠累計投入150余萬元,建成日處理1100噸的污水處理系統;修建萬餘米雨污分流溝渠,織就一張“橫到邊、縱到底”的防護網;投入千余萬元建設2萬餘平方米環保鋼架大棚、硬化運礦道路,並將處理後的水用於苗木澆灌與道路降塵……一系列紮實舉措,構建起從源頭控污到末端治理的環保體系。
如今,213礦廠閉坑治理區的綠化覆蓋率,已從“十四五”初期的約50%躍升至目前的90%,這片土地用五年時間,完成了一場漫山染綠的生態逆襲。
【站在新起點】
五年來,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引領下,213礦廠將生態優先作為發展的前置條件,堅定走上“邊開採、邊治理、邊恢復”的綠色礦山建設之路。
青山不語,綠意為證。一座肩負下游産業供給重任的礦山,同樣可以與綠水青山和諧共生,實現資源保障與生態保護的雙贏。
“我們將高效統籌礦産開發與生態保護的關係,持續在資源開發全過程中實現綜合利用、節能減排、環境保護與礦地和諧,讓閉坑治理區的綠意變成當地矚目的連綿風景。”羅克軍説。(記者 管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