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記者從遵義市政府獲悉,“十四五”以來,該市通過數字技術賦能與機械化升級,推動山地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農林牧漁總産值突破1000億元大關。
在紅花崗區深溪鎮的遵義市生態陸基漁業養殖場,數字技術正顛覆傳統養殖模式。20個巨型圓形養殖桶整齊排列,水溫、含氧量等數據由智能系統實時監測與調控。“過去靠經驗,現在靠數據。”廠長江浩指着主控制面板介紹,通過精準調控水體環境,養殖密度提升3倍,用地效率提高50%,突破了山地環境對漁業發展的制約。
科技賦能同樣滲透至茶産業全鏈條。湄潭縣抄樂鎮的“數字歐標茶園”裏,無人機飛防、物聯網傳感器與大數據平台協同作業,實現從茶園管護到加工銷售的全程可視化。貴州三新數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吳忠勇&&,該模式助力3000畝茶園通過中美歐有機認證,茶葉優質率提升25%,畝均收益增長18%。
機械化升級則成為解放農業勞動力的關鍵。桐梓縣獅溪鎮的壩區上,油菜播種機日均作業50畝,效率是人工的20倍。當地農機專業合作社提供“耕種收”一體化服務,覆蓋超3萬畝耕地,帶動農戶畝均成本下降40%。
産業規模與效益同步躍升。全市蔬菜産業已有23家龍頭企業;茶産業面積與産量穩居全省榜首,涌現出“遵義紅”“湄潭翠芽”等一批知名品牌;2024年鮮椒産量超150萬噸,中國辣椒城交易額達70億元;紅粱、中藥材、竹産業等蓬勃發展,375萬畝竹林年綜合産值達145億元。此外,遵義市糧食單産水平較以往增長6.1%,農産品加工轉化率從2020年的57%提升至2024年的66.4%,農業現代化步伐持續加快。(記者 邱勝)
【糾錯】 【責任編輯:吳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