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逢周末,西山大橋橋上橋下,非遺市集火熱。

侯聖存(右)指導小游客寫水書。
“不過是座因電影走紅的網紅橋,能有什麼真東西?”
10月底,馬來西亞華裔胡月霞站在黔南州都勻市西山大橋橋頭,望著橋上涌動的人潮,心裏的疑慮並未因眼前的熱鬧消散。
幾小時前,這位曾留學中國10年、足跡遍佈大江南北的“中國通”還在與友人彭女士嘀咕,擔心這場受中國駐馬使館推介觸動、專程赴貴州的探秘之旅,最終只收穫一場商業噱頭。
這份疑慮並非無因。作為見過吉隆坡繁華市井的華裔,胡月霞對“網紅地標”的套路並不陌生——流量堆砌的熱鬧背後,往往是文化內涵的空洞。而西山大橋的起點,確實是流量密碼:因電影鏡頭躥紅,成為游客爭相打卡的“網紅橋”。
當黔南州留聯會成員文培倫將她們的最終行程定在這裡時,胡月霞甚至暗自覺得,5天旅程裏西江千戶苗寨的璀璨燈火、荔波小七孔的古橋苔痕、中國天眼的宇宙深邃,或許才是貴州真正的底色。
但橋廊上的景象,很快打破了她的預設。
檐角懸挂的蠟染布幡在晚風裏翻飛,與她想象中千篇一律的網紅裝飾截然不同;商鋪裏舖陳的24項非遺技藝,像一把把鑰匙,猝不及防打開了她對“網紅橋”的認知枷鎖。
彭女士拽着她的胳膊走向一個展&,水族馬尾繡背帶泛藍的絲線纏繞出星辰紋路,展櫃裏的牙舟陶十二生肖帶着600年窯火沉澱的土釉冰裂紋,“這可不是隨便造的噱頭。”彭女士的低語,説出了胡月霞的心聲。
真正的衝擊,來自桑皮紙前的那雙手。年過六旬的山東漢子侯聖存正握筆書寫水書象形字“雲”,墨跡蜿蜒如黔南山脈。“水族文字藏着天文曆法的密碼。”侯聖存的話讓胡月霞駐足,可當她看見展櫃裏水書紋樣的手機殼時,新的困惑又冒了出來:“把千年古文字印在手機殼上,會不會消解了它的厚重?”
這個問題,在都勻毛尖的茶香裏有了答案。
橋心茶&旁,非遺傳承人譚本滿將新炒茶傾入蓋碗,沸水衝開時,茶芽舒展如碧雲出岫。“爺爺那輩給毛主席送過茶,到我這輩要守住這縷香。”譚本滿的話擲地有聲。
胡月霞捧起茶碗,舌尖漾開栗香。她想起五天旅程的魔幻切換:指尖觸摸過清代石橋的苔痕,望遠鏡裏追逐過“天眼”捕捉的脈衝星……此刻更在布依族阿媽的針線筐裏,發現與娘惹刺繡(東南亞代表性的手工藝)相似的菱形紋。
傳統技藝是一個地區人民生産生活技藝的智慧結晶,至今貴州已有31項傳統技藝入選國家級非遺。而水書展櫃裏侯聖存與“80後”傳承人蒙紅劬合作的文創産品,此刻也有了不同的意義——那不是消解,而是“讓古文字走進現代生活”的嘗試。
當法國游客在蠟染&前學打靛藍結,當華僑青年與水書傳承人爭論象形字演變,胡月霞忽然明白,這座橋的魔力正在於它的“雙重身份”。既是承載流量的網紅地標,更是串聯文明的文化紐帶。侯聖存指導她寫下水書“橋”字時,深藍墨跡在桑皮紙上蔓延出榕樹氣根般的紋路,文培倫的話恰好點題:“扎進故土是根,伸向四海成橋。”
臨別時,胡月霞選了一套水書茶具,杯底“流水過石終成渠”的水族古諺觸手可及。她不再糾結於“網紅橋”的標籤——這座大橋早已用24項非遺的鮮活生命力證明。
“要讓更多的人知道,貴州的橋裏,藏着文明的魂。”胡月霞握緊茶具,晚風掠過劍江河,橋上的蠟染布幡仍在飄動,像是在應和她的諾言。
其實,貴州橋上有千年不熄的文明之火。(記者 袁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