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從軍事行動到建立行省的轉折-新華網
新華網 > 貴州 > 正文
2025 11/09 10:48:50
來源:貴州日報

屯堡,從軍事行動到建立行省的轉折

字體:

  600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實行“調北征南”戰略,貴州成為軍事要地和戰略重點。在貴州形成的大大小小700多個屯堡,成為明王朝經略貴州、開發西南的一支重要力量。

  這場始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的軍事屯墾,通過衛所制度構建起覆蓋貴州高原的點線網絡,最終促成明永樂十一年(1413),貴州從軍事管轄到行省建置的歷史性跨越。

  有專家認為,屯堡不僅是冷兵器時代的軍事遺跡,其價值還在於保存了明代風貌,詮釋了承載宏大戰略敘事下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徵,具有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融合的重大時代價值。

  今天,當我們漫步於天龍屯堡的石板小道,聆聽着600多年前的弋陽腔調,品嘗着江淮韻味的傳統美食……面對這些鮮活的文化遺存,像是進行一場穿越600年時空的歷史對話。屯堡的背後,所彰顯的國家戰略和地方治理的成功經驗,以及其蘊含的開拓精神與融合智慧,今天依然熠熠生輝。

  從軍事管轄到行省建置的轉折‌

  翻開中國西南開發史,地處雲貴高原腹地的貴州,有着先天的區位優勢。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不少國君因拓展疆土、擊敗敵對諸侯國,留意到這片土地的軍事戰略價值,並開始加以利用。

  此後,從戰國莊蹻經黔入滇,到漢朝修“夜郎道”打通南方絲綢之路;從明清滇黔古驛道成為西南連接中原的戰略通道,到被譽為“抗戰生命線”的滇黔公路譜寫英雄壯歌,再到如今暢達無阻的滬昆高速公路和鐵路……那場決定雲貴地區歷史走向的“調北征南”行動,讓貴州“西南樞紐”的戰略價值被前所未有地凸顯。

  明初的貴州呈現出雙重性:既是前線陣地,又是後方基地。明軍沿着古道修築驛站、設立衛所,將軍事控制網絡深深扎根於群山之間。

  其中,駐紮在普定衛(今安順)的鎮遠侯顧成,坐鎮貴州20餘年,歷經大小戰鬥數百次。這種凌厲的背後,實則是朱元璋“以軍事促行政”的深遠謀劃——通過衛所屯田控制交通要道,為未來貴州建省鋪設堅實的基礎,完成從羈縻之地向行省體系的轉型。

  明永樂十一年(1413),貴州迎來歷史性跨越。隨着衛所體系成熟,明成祖朱棣下令設立貴州承宣布政使司,標誌着貴州成為明朝第十三個行省。

  貴州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原所長、貴州省地方志辦公室原主任范同壽在《貴州歷史筆記》中寫道:“明代貴州建省,結束了歷時2000餘年中央王朝對貴州的間接統治局面,將貴州高原各族居民納入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經濟社會生活,揭開了貴州歷史發展的新篇章。”

  屯堡“軍事+民生”既戍邊又定居

  清咸豐《安順府志》載:“屯軍堡子,皆奉洪武敕調北征南……散處屯堡各鄉,家口隨之至黔。”民國《平壩縣誌》載:“屯堡人,即明代屯軍之裔嗣也。”

  走進今天的屯堡村落,時光仿佛在這裡凝固。石頭建造的房屋、身着“鳳陽漢裝”的屯堡嬢嬢、回蕩在古戲&的地戲唱腔,共同訴説着600多年的文化傳承。屯堡不僅是物理空間的存在,更是當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結晶”。

  貴州省屯堡研究會副會長、安順學院教授張定貴在《屯堡文化六百年演進的啟示》一文中指出:“安順城與屯堡村寨並非彼此孤立的點,而是一個通過軍事體制、行政體系、市場圈、婚姻圈、儀式圈等紐帶緊密相連的有機整體。”

  在張定貴看來,從“屯”與“堡”的關係而言,“堡”主要承擔“拒敵堡”的作用,對從事耕作的“屯”起到保護的作用,這種居鄉傍城的文化空間,正是屯堡文化歷經600多年而不衰的原因之一。他説,“尤其二者之間的經濟互動,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城鄉經濟體系。村寨是文化的‘根’,負責保存與滋養;城市是文化的‘幹’,負責輸送養分、促進生長與繁衍。”

  具有説服力的案例不勝枚舉——農耕層面,屯堡人帶來的先進農耕技術與當地的生産經驗相結合,形成了適應當地自然條件的農業生産體系,如鮑家屯水利工程;文教層面,從明初開始,貴州逐漸形成了書院、衛學、府學、官學等多級教育體系,使得無數學子憑科舉踏進仕途,由此衍生出一大批衛所進士;經濟層面,屯堡人在“亦農亦商”的模式中,催生出屯堡“四坊五匠”,發展出許多副業和手工業,商業生態蓬勃。

  各層面融合成果,不僅服務於屯堡社區,也惠及周邊少數民族村寨,形成了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的發展模式。

  用好屯堡文化的當代價值

  在新的歷史起點,600多年前“開一線以通雲南”並最終“開設貴州”給現代人有什麼啟示?如何推動屯堡文化從歷史遺産向當代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正如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張繼焦所説,“貴州屯堡文化産生於歷史上的邊遠地區,很多時候被認為是一種邊緣化的‘文化孤島’。近年來,仍有一些研究持有這樣的學術觀點。但實際上,它是明代貴州建衛所與生俱來的文化血脈,不是一般化的地域文化,從歷史和現實看,都具有重大國家價值。”

  六百年大明遺韻,三千里家國情懷。從歷史維度來看,屯堡推動貴州首次實現大規模“內地化”發展,其“軍事+民生”既戍邊又定居的雙軌屬性,避免了西南疆域的反復動蕩,是國家戰略在貴州留下的鮮活歷史見證。

  貴州省社科院副研究員薛雪坦言,“屯堡文化發展歷程中唯一、獨特的文化基因,以及它留給後人關於祖先生活狀態、信仰、生活習俗的回憶,是不可複製的,這獨一無二的樣本亦是其核心價值。”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毛佩琦指出,“如果能以歷史的大格局來觀察,可以看到屯堡文化是國家智慧的體現,是多民族國家形成的歷史見證。理解屯堡文化,能夠更好地為當代文化建設服務。”

  從“調北征南”到西部大開發,從衛所屯田到鄉村振興,屯堡作為“多彩貴州”的組成部分,其所凸顯的“開放中的堅守,融合中的創新”,依然是最珍貴的文化基因。屯堡,‌通過文化基因的持續表達,參與塑造着今天的貴州。(記者 陳江南)

【糾錯】 【責任編輯:盧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