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11月9日電(記者楊欣)貴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縣啟程學校副校長韋昌慧的書櫃裏,珍藏着厚厚一疊孩子們的信件。每一封信都代表着一個孩子再也不會回到這所學校。
“雖然也很想他們,但是更希望他們永遠不要回頭。”韋昌慧説。
三都縣是易地扶貧搬遷大縣,也是勞務輸出大縣。不少搬遷到城市的孩子面臨父母不在身邊的困境。啟程學校正是為了遏制青少年犯罪,保護青少年身心健康而成立。
“我駐村時,幫扶對象家裏有5個孩子,父親早逝,母親改嫁,幾個孩子跟着爺爺奶奶,光看著就讓人心疼。”韋昌慧説,自己也是一名母親,駐村的經歷讓她意識到關愛困境兒童的重要性。啟程學校建成後,需要一名公安幹警擔任法制副校長,韋昌慧幾乎沒有猶豫,接下了這個任務。
學校現有70個孩子,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問題:厭學逃學、打架鬥毆、盜竊。“別人看到他們都頭疼,可他們都還小。” 韋昌慧説:“如果沒有一個地方留下他們,他們可能就‘滑’到社會上去了,未來出的問題會更大。”

韋昌慧在給孩子們上法治課。新華社發(葉霞 攝)
十二歲的小茹(化名)原本成績優異,因父母離異,心理出現問題,開始厭學逃學,離家出走。去年,多次報警的家長找到了韋昌慧,希望小茹能夠在特殊學校得到幫助和改變。
“她的眼睛很亮,對什麼都好奇,也充滿敵意。”韋昌慧看到小茹的第一眼就知道,這是個愛學習的孩子。儘管小茹表現得非常叛逆,韋昌慧還是給了她足夠的耐心:可以不參加學校的課外活動,也可以自己選擇想要上的課程。
韋昌慧為小茹準備了習題試卷,讓她自己練習。慢慢地,小茹重新找回了學習的自信。韋昌慧知道,小茹最根本的問題,在於和父母的溝通。於是韋昌慧鼓勵小茹通過書信的方式和父母溝通,在一次次真情傾訴下,小茹也和父母達成了和解。幾個月後,小茹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當地重點初中。
在韋昌慧的書櫃裏,塞滿了孩子們的書信。這些書信是韋昌慧鼓勵孩子們與父母寫的。“這些孩子迷路最大的原因是缺乏與父母溝通,我們要做好重建親子關係的工作。”
十五歲的小同(化名)生活在父母離異的家庭環境中,逐漸養成了叛逆暴戾的性格,打架鬥毆、離家逃學是家常便飯。來到學校後,小同依然很抗拒,“翻墻逃出去好幾次,我們為了他重新加高了圍墻,很頭痛。”韋昌慧説。
但也正是小同翻墻的動作,讓韋昌慧發現了他的體育天賦。“那麼高的墻,他兩下就翻出去了。”
韋昌慧鼓勵小同參加體育活動,並為熱愛體育的孩子們籌備了運動會。小同在比賽中成績優異,漸漸找到了目標。在啟程學校學習四個月後,小同決定回到原來的學校。
“我有目標了,韋校,我要考國家三級運動員。”臨走時,小同向韋昌慧鄭重保證。一個多月後,韋昌慧收到了小同的運動員證書照片。
“韋校,説到做到。”在韋昌慧與小同的聊天記錄裏,她和小同更像是老友,她用調侃又關心的語氣囑咐小同:“你不要堅持不到三天就‘塌房’了”“不要再瞎混”……小同也再次向她保證:“我一定會考上高中,到時候第一個告訴您。”
“每一個孩子都很好。”韋昌慧翻看孩子們給她寫的信,語氣中充滿心疼與關切。“這個男孩很帥,這個姑娘很漂亮,這個是最讓人頭疼的男生,也很聰明,甚至會給同學們剪頭髮。”
在這所學校裏,每個叛逆少年的優點都會被韋昌慧精準地挖掘出來。“讓他們找到自信,也就能讓他們對未來充滿希望。”
現在,韋昌慧最大的心願,就是讓孩子們不要再回來。“我們這裡走出去的孩子,百分之九十都能夠正常重返校園,或者參加工作。有百分之十需要我們持續關注。”
“在這裡,我就是她們的媽媽。” 韋昌慧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