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至6日,由貴州省委宣傳部主辦的屯堡文化調研采風行活動舉行,專家學者、中央及省市級媒體代表、網絡達人等近30人組成采風團,以貴州屯堡文化為主線開展調研采風活動。采風團分3組,分別前往貴陽、安順、黔東南、黔南、黔西南等地,探究屯堡文化作為明代“調北征南”“調北填南”的軍事屯墾遺産,調研屯堡文化與當地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鑒。
作為“屯堡·家國六百年——屯堡文化交流傳播系列活動”之一,此次調研采風行旨在深度挖掘屯堡文化中的建築美學、服飾藝術、民俗節慶、傳統技藝等方面的學術價值,助力貴州構建更完整的屯堡文化學術研究體系,推動屯堡文化等歷史文化研究推廣取得新成效。
感悟江南風韻
明初,明朝廷開始經略西南、在貴州建立行省,於貴州廣置衛所、開展軍屯。600多年來,這些散落全省各地的一座座屯堡得以較好保存,其原汁原味的建築、服飾、戲曲等文化元素,成為研究明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窗口,也是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格局的鮮活見證。
在為期2天的活動中,采風團從貴陽出發,先後到貴陽市鎮山村、青岩古鎮,黔東南州隆裏古城、黔南州福泉古城、平越衛所遺存,黔西南州劉氏莊園,安順市雲峰屯堡、舊州古鎮等實地探訪。
“屯堡民居建築一般為朝門、正房、廂房基本格局,朝門呈八字形,兩邊巨石勾壘,支撐着精雕的門頭,門頭雕有垂花柱或面具等裝飾品……”在安順,本寨村黨支部書記金柏益向采風團介紹,屯堡建築以石為主材,真實保存並傳承了屯堡先民“擇地而居、因材而建”的傳統,至今仍保留着濃郁的江南風韻。
走進安順九溪村,孃孃們身着鳳陽漢裝從容行走,吉昌屯的汪公廟內,地戲《三英戰呂布》激烈酣暢,弋陽腔混着鑼鼓,在方寸之地回蕩。生動的文化體驗讓自媒體博主黎清馨感慨:“屯堡文化是一本厚重的書,值得一翻再翻。”
“屯堡文化是一部活的史詩。”中新社記者崔程思蓓&&,通過調研采風看到了貴州屯堡文化的活態傳承。
軍屯戲曲傳承
軍屯戲曲是屯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錦屏花臉龍因屯軍被從中原帶到隆裏,到清代逐漸發展成熟。采風團成員走進黔東南隆裏古城,體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隆裏花臉龍”的臉譜繪製。
該項目州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陶柄均介紹,為讓這項非遺技藝“活”起來,錦屏設置“耕讀學堂”傳授花臉龍技藝。陶柄均&&,通過給學生傳授花臉角色的技藝和故事,希望將這一技藝代代相傳。
自媒體博主“苗侗芳芳”長期活躍在短視頻平台,她用心講述文化融合故事,收穫了數十萬粉絲點讚關注。在她看來,隆裏古城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文化相互交融的故事值得好好講。
福泉陽戲屬於軍人儺,分文戲和武戲,武戲演齣劇目有《楚漢相爭》《蕭何追韓信》《霸王別姬》等,意在鼓舞士氣傳遞家國情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陽戲(貴州陽戲)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周昌智笑着説,他帶着演出隊今年已經演出40多場。
安順地戲以屯堡人喜愛的薛家將、楊家將、岳家將為主角,內容全是金戈鐵馬的征戰故事,承載着“寓兵於農”的歷史功能。走進安順舊州古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安順地戲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周順指着一整墻面具,向采風團講述不同角色面具的造型特徵。
作為傳承人,周順希望用年輕人熟悉的傳播方式擴大地戲影響力,“讓游客不只是看見地戲,更能聽懂、看懂地戲。”
創新融合發展
在古樸氛圍中,采風團還見證了藝術家與年輕力量為屯堡文化注入活力。
走進貴陽市鎮山村,這個曾因明代軍屯而興、因民族文化而名的古老村寨,至今保留着完整的屯墻、武廟等軍事遺跡。近年來,該村修繕布依族生態博物館、古建築群,打造“家”概念文化空間,實現了從“軍事堡壘”到“藝術聚落”的華麗轉身,成為遠近聞名的明星村落。
貴州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楊安迪,是最早進駐鎮山村的藝術家,他以攝影為主題打造的藝術小院,成為貴州藝術家的“聚集地”;設計師婁波將他租住的農家小院改建為設計工作室,並取名為波波堂;攝影師古佳駿入駐後成為駐村藝術家,並幫助村民改建農家小院。在他們看來,藝術家與村民雙向聯動,讓古老文化與現代藝術元素巧妙融合。
“從軍屯到藝術家聚居村,鎮山村的發展印證了‘文化賦能鄉村’的無限可能。”人民網記者高華&&,鎮山村正通過藝術活化書寫着鄉村全面振興的嶄新篇章。
在安順市舊州古鎮,27歲的返鄉青年謝登紅主理的旅拍店和文創小店格外顯眼,店內大部分産品以屯堡文化為靈感設計。在她看來,設計可愛、更貼近年輕人審美風格的文創産品,更能吸引大家關注屯堡文化。
在雲峰屯堡景區門口,數百年的古樹已經成為游客的許願樹,通過古戲&、錢莊、驛站等屯堡元素的創意改造,這裡人氣十足。在網絡達人春秋燕子看來,雲峰屯堡的建築之美別具一格,在景區可以沉浸式體驗民俗、飲食、服飾等文化遺存,感受600多年的大明遺風。(記者 趙相康 吳蔚 黃若佩 趙珊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