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是靈動的肢體藝術,繪畫是靜態的美學表達。當二者結合,動靜之間會産生什麼樣的美感?
11月4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二十屆群星獎獲獎作品,貴州省選送的舞蹈作品《畫裏鄉田》名列其中並受邀參演,這是貴州省唯一最終獲獎作品。
聚光燈下,一名老年畫師登上舞&,拿着畫筆在畫布上輕描幾許。伴隨着悅耳的蘆笙和輕快的現代鼓點,老畫師筆下的人物穿着色彩艷麗的服裝悉數登場。在聲光特效與舞美設計的巧妙結合下,舞者將水城農民畫中的色彩、構圖、情感等演繹得鮮活立體,深受觀眾喜愛。
“演員服飾的色彩搭配不太常見。隨着蘆笙、鋤頭、畫框等道具出現,我才看懂這是在演繹畫作中,農民載歌載舞、齊心勞作的場景。”一名觀眾被節目創意和表達方式深深吸引。
《畫裏鄉田》講述了農村青年通過辛勤勞動擺脫貧困、走向富裕、收穫幸福的奮鬥故事,展現六盤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圖景。
“鄉村振興的故事通俗易懂,但要想被觀眾記住,就要有所不同,於是創作團隊從水城農民畫中汲取大量靈感。”《畫裏鄉田》編導、六盤水市文化館副館長陳婕介紹,在人物設計和動作編排上,團隊巧妙借鑒水城農民畫用色大膽、人物動作誇張等特徵,將彎腰插秧、抬手曬谷等靜態姿勢轉化成有韻律的舞蹈語匯,大幅提升了節目的觀賞度和辨識度。“比如在服裝配色上,完全參照水城農民畫高飽和撞色,給觀眾帶來震撼的視覺衝擊。”
據悉,第二十屆群星獎共有5039件作品參評。不少觀眾認為,《畫裏鄉田》這個以水城農民畫為創作靈感的舞蹈節目具有強烈的少數民族特色,讓人印象深刻。
地處烏蒙腹地的水城境內居住有苗族、彝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畫師在創作時會不自覺地將文化傳統、民風民俗等融入畫作中,使作品不僅具有剪紙、刺繡、雕刻、年畫等民間技藝的藝術特徵,還散發着豐富多元的少數民族文化氣息。
正是這種獨特魅力,讓水城農民畫漸漸走進大眾視線。
這些年,水城農民畫多次受邀赴法國、日本、加拿大等地參展,向外界展示多彩貴州神秘莫測的美。同時,這些色彩濃郁的畫作還跳出畫框,滲透到文創、文旅、公共空間等多個領域,從畫作變成産品,讓水城農民畫迸發出新活力。
徐源是貴州夜郎風文化有限公司的負責人,也是水城農民畫畫師。他的畫室中有許多畫作,但最吸引眼球的,還是文創區域琳瑯滿目的産品。大到抱枕、瓷器,小到首飾、書簽,每樣商品都能看到水城農民畫的元素符號。
“夏季是六盤水的旅游旺季,除了涼爽氣候,讓游客心動的還有充滿民族特色的文創産品。這些繪有水城農民畫圖案的手鏈賣得最好,一些游客一次還買許多件。整個夏季,夜郎風的文創産品銷售額突破200萬元。”徐源認為,水城農民畫既是畫作,更是可以被游客帶走的美好記憶。目前,他的團隊已開發出36類近千款産品。
徐源手機裏存着幾段動畫視頻,按下播放鍵後,畫中的小人、河流、樹葉立馬活動起來。“省外一家企業看到水城農民畫後便&&我們,希望能用水城農民畫的風格來製作一條在公眾場合投放的公益廣告。這是樣片,對方非常滿意,後續我們還將在視覺設計上尋求合作空間。”
讓水城農民畫跳出畫框走向更廣闊的舞&,是徐源一直想做的事。數字技術的普及,在他看來是新的發展契機。目前,徐源正着手建立水城農民畫數字庫,為更好傳承技藝和創新發展鋪路。
“公司收藏了2.7萬餘幅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精品畫作和6000多個設計元素。目前我們正在探索‘農民畫+數字資産’模式,通過與博雅數字科技公司等科技企業合作,將畫作轉化為NFT數字藏品,讓作品流通傳播更便捷,讓前輩的智慧結晶持續閃光。”徐源説。(記者 郭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