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陽11月8日電(湯子儀)“我只知道安順的屯堡文化比較濃厚,但沒想到興義的劉氏莊園也藏有屯堡文化。”自媒體博主黎清馨在探訪興義劉氏莊園時的感慨,道出了這座西南秘境莊園的獨特魅力。作為中國現存佔地面積最大的屯堡式建築群,興義劉氏莊園歷經兩朝四代修繕,將軍事防禦、民俗風情與中西建築藝術熔於一爐,更以綿延百年的文教傳承與創新活化,讓六百年屯堡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生。

古堡春秋:軍紳文化的活態標本
藏於黔西南峰林深處的劉氏莊園,始建於清嘉慶年間,初名永康堡,經劉氏家族世代續建,形成佔地110余畝、200余間房屋的龐大建築群。這裡既有13座中式封閉四合院的迂迴錯落,又有法式建築的異域風情,重墻夾巷的軍事布局與精雕細琢的藝術構件相得益彰。

這座莊園見證了劉顯世、劉顯潛等歷史人物的風雲際會,更記錄了貴州近代軍政格局的變遷。從鎮壓白旗軍的團練基地到統治貴州十餘年的軍閥故里,從明清軍屯制度的遺存到民國軍紳文化的縮影,莊園內的忠義祠、炮樓、議事廳等遺跡,以及1000余件珍貴藏品,無聲訴説着西南邊陲的百年風雲。2013年,劉氏莊園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研究西南地區政治、軍事與民族融合的寶貴實物資料。
文教薪火:跨越百年的文明傳承
“興義的教育事業發展,與劉氏莊園有着很深的淵源。”劉氏莊園陳列館館長畢宇強的話語,道出了莊園超越建築本身的文化價值。早年間,劉氏家族的劉官禮創辦筆山書院,秉持“有教無類”理念,讓少數民族子女與漢族子弟同窗共讀。其後人劉顯親(屏)衝破世俗偏見,創辦女子師範學校,成為近代貴州女子教育的先驅。

這種“勸學文化”綿延至今,從《魯屯李氏族譜》中記載的“吾族詩書之荒,自公始破焉”,到如今興義教育的蓬勃發展,莊園見證了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在教育中的深度交融。如今,莊園通過與周邊學校共建實踐基地,邀請專家學者進校園、組織學生實地探訪,讓屯堡文化中的文教基因持續滋養新一代成長,而萬峰林民族學院將布依族文化與現代教學結合的探索,更是這份傳承的生動延續。
活態新生:讓古堡文化“潮”起來
“我們要讓游客從‘看風景’變成‘沉浸式體驗’。”畢宇強介紹,莊園正以多元方式激活文化遺存。拓印體驗、民俗旅拍、文創産品等項目陸續上線,讓游客親手觸摸歷史的溫度;《文脈千秋映屯堡》的戲劇演繹還原百年前的莊園生活,讓沉寂的建築“開口説話”。

作為“康養勝地、人文興義”的文化名片,劉氏莊園的活化之路不止於線下。依託“百年永康”“三堂文化”“改天換地”三大展區,莊園將屯堡歷史與民族團結故事相結合,通過影像展、革命歷史陳列等形式,讓文化傳承更具時代感。黔西南州文化教育專家陳應秋指出,與安順屯堡文化側重明代風貌不同,興義屯堡文化更凸顯漢文化的堅守與融合,這種獨特性正是其活化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從明清軍屯的防禦堡壘到如今的文化地標,興義劉氏莊園以建築為骨、文化為魂、教育為脈,在保護中傳承,在創新中發展。這座藏於西南腹地的古堡,正以更靈活、更鮮活的姿態,讓六百年屯堡文化跨越時空,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紐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