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五十萬元東西部協作資金建加工廠
秸稈變飼草 環保又增收
10月19日下午,位於安順市西秀區轎子山鎮的貴州志成三合牧草有限公司裏,幾十輛滿載玉米秸稈的農用三輪車排成長龍,從廠房門口向外綿延上百米。馬達轟鳴聲中,車輛不斷駛入廠房,快速卸貨、駛離。
走進車間,數&飼草加工設備正全速運轉。秸稈經履帶式自走撿拾機源源不斷送入生産線,籽粒破碎機粉碎後,由輸送帶送入裹倉機壓製成型。叉車在車間內穿梭,將成品飼草塊運往倉庫。
廠房內,生産線源源不斷吞吐着秸稈;廠房外,運輸車輛排成長龍。“到了中午和傍晚的運輸高峰期,連周邊路上都排滿秸稈運輸車。”三合牧草總經理龔榮平笑着説。
這番火爆景象的背後,是曾困擾當地多年的秸稈處理難題。“全鎮每年秋季産生秸稈1.8萬餘噸,讓禁焚工作面臨壓力。另一方面,肉牛養殖場面臨牧草缺少的問題。”轎子山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王彬介紹,該鎮轉換工作思路,循着“以用促禁”的産業鏈思維,申請350萬元東西部協作資金,建起了三合牧草,專門“消化”秸稈。
為調動農戶收儲秸稈積極性,三合牧草以每噸240元的價格收購秸稈。“秸稈拉到廠裏過磅就拿錢,哪個還願意燒?”該鎮村民葛連中是最早轉變思路的一批人,今年靠運送秸稈掙了5000多元。
除了將自家的秸稈運到三合牧草,當地村民還組建了一支近200人的秸稈經紀人隊伍。他們駕駛農用三輪,深入田間地頭,將分散的秸稈匯聚到加工廠,既為自己創造了收入,也解決了部分農戶無力運輸的難題。
“這是一個多方共贏的好辦法,也切實讓群眾得到了實惠。”龔榮平算了一筆賬:公司一年發放的貨款和務工費近1000萬元,群眾實現增收;養牛場有了近距離的飼草來源,養殖成本下降;參與合作的村合作社、村級企業得分紅,壯大村集體經濟……
“三合牧草兩條生産線日加工飼草近1300噸,今年預計加工量達6萬噸。”龔榮平介紹,公司計劃新建兩條生産線,進一步擴大産能,把這條綠色産業鏈做得更實,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記者 苑慶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