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頭牛拉動一條産業鏈-新華網
新華網 > 貴州 > 正文
2025 11/06 09:31:10
來源:貴州日報

一頭牛拉動一條産業鏈

字體:

  深秋的安順市關嶺自治縣頂雲街道新場村,天空飄着毛毛細雨,村民何偉在家庭牧場裏忙碌着。鍘草機嗡嗡作響,粉碎的飼草飛進青儲池,將青儲飼草投放到食槽,牛兒們迅速湊攏過來,歡快地享用午餐。

  “這80頭牛剛進來20多天,體重450斤至600斤,育肥6個多月後就可陸續出欄,市場價格穩定的情況下,每頭牛純利潤4000元以上。”看著爭相搶食的牛犢,何偉笑容燦爛。

  2016年,在政策扶持下,何偉養殖6頭關嶺牛,每年賺兩萬多元。2020年,他擴大養殖規模,貸款修建圈舍,一下子購進61頭育肥牛,流轉30多畝土地種植皇竹草,滿足牛飼草需求。

  “我都是滾動發展,賣一批再新購買一批,上個月賣了71頭,純利潤40多萬元。”何偉説,現在市場需求旺盛,天天有老闆打電話訂購,就盼著趕快出欄。

  在貴州的群山之間,像何偉一樣的養殖戶,正依靠肉牛産業過上了越來越有“奔頭”的好日子。貴州省把肉牛産業作為3個重點優勢産業之一,&&了《加快推進肉牛産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激活了肉牛産業發展動能。

  關嶺自治縣圍繞種、養、加、銷全過程,拓展關嶺牛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全産業鏈,加速關嶺牛升級。

  遵義市鳳岡縣不斷完善良種繁育、飼草料加工調製、高效養殖,肉牛養殖從“小、散、亂”向標準化、規模化轉變,並推動肉牛産業向現代化産品精深加工方向轉變,打造“山地雪花牛”高端品牌,産業鏈持續健全,附加值全面提升,成為“一縣一業”的生動實踐。

  銅仁市思南縣打通“育種—育肥—加工—銷售”肉牛全産業鏈,把一頭黃牛養成産值超10億元的大産業,肉牛暢銷大灣區、長三角等市場。

  競相發展的賽道上,一頭牛“牽”出了一條完整的産業鏈,從養殖、飼草料種植,到屠宰加工、冷鏈物流,再到精深加工、品牌營銷,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的“牛動力”。

  在關嶺自治縣關嶺牛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一頭頭牛從基地進入屠宰場,精準分割後,分別送往學生營養餐和高端市場;品種多樣的精深加工産品暢銷國內市場……

  經過9年發展,該公司已然形成飼草種植、保種育種、關嶺牛養殖、屠宰、冷鏈物流、精深加工、銷售、品牌建設全産業鏈體系,引領關嶺牛邁上發展新&階。

  種植端,該公司種植飼草2萬畝,帶動關嶺自治縣種植皇竹草等飼草15萬畝;今年5月,年産12萬噸的精料加工廠投入生産,目前已生産精料4萬噸,關嶺牛吃上“營養餐”。養殖端,穩定存欄5000多頭,今年已出欄1萬多頭。加工環節,一頭肉牛按照部位分割成通脊、肩肉、胸腩等各類牛肉産品,進入高端餐飲;精深加工的牛肉串、牛肉薄片、鹵牛蹄等産品源源不斷發往市場。

  “公司做好關嶺牛全産業鏈文章,牛産業附加值提升30%至40%,助推牛産業發展壯大。”關嶺自治縣關嶺牛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王全釗説,今年以來,公司已實現産值1.8億元。

  完整的産業鏈,延伸着源源不斷的價值鏈。黔東南州黎平縣孺子牛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肉牛直達粵港澳大灣區的“大鍋鏟”貴州酸湯火鍋店,該門店由合作社負責人吳國邦與合夥人於去年創立,當年在粵港澳大灣區開了8家門店,有效推動“貴州酸湯牛肉”産業帶動當地牧草種植、屠宰加工等産業發展。

  一頭牛串起的産業鏈,正發生深刻的變革,“接二連三”讓更多的村民過上好日子。(記者 楊小友)

【糾錯】 【責任編輯:周遠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