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陽11月1日電 在貴州省婦女特色手工産業錦繡計劃創新創業大賽決賽現場,一位身着民族服飾的阿姨格外引人注目。她輾轉在每個路演展示的周邊,抓住每次與參賽團隊交流的機會,認真傾聽選手講解,指尖輕撫繡品,感受不同針法與面料的質感。她就是黔東南州雷山縣的苗繡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楊阿妮

楊阿妮(左二)在指導繡娘。受訪者供圖
已有二十多年刺繡經驗的楊阿妮,此行仍以學習者的身份前來觀摩比賽。她坦言非常珍惜這樣的交流機會,希望借此拓寬視野,提升技藝,更深入地理解産業發展的脈絡。
在與一位來自廣東的選手交流時,她輕聲詢問其作品的繡法與材質,指尖細細摩挲着作品的一角。“我想主動和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工藝的匠人們多交流,”楊阿妮説,“既學習他們的技藝與生産運營模式,也希望能夠借此機會把苗繡更好地傳播出去。”
2008年,楊阿妮創辦了自己的公司。在貴州省婦聯和政府的扶持下,她積極帶動當地繡娘就業,培養刺繡人才,公司曾獲評“貴州省錦繡計劃巧手脫貧基地”。
然而,面對非遺傳承的熱潮,楊阿妮始終保持清醒。她指出:“刺繡技藝是我們的強項,但設計卻是短板,需要借助更專業的力量進行提升。”這也正是她積極參與貴州省婦女特色手工産業錦繡計劃創新創業大賽的重要原因。她主動與高校教師、設計團隊和優秀企業交流,希望推動更多資源深入基層,實現與繡娘的深度合作。
談及苗繡的本質,楊阿妮見解深刻。她介紹,雷山縣苗族苗繡包含織綿、制繡、蠟染等三種以上工藝,一件完整作品往往需要多種工藝完成。對於市場上一些僅借用苗族文化符號的産品,她認為遠遠不夠,應當將更多苗繡細節融入手工藝品,完整呈現其美好寓意。
對於機器生産,楊阿妮也有獨到的思考。她提出在機器生産流程中保留部分手工環節,比如在輕薄絲巾上運用苗繡的平繡針法繡出雙面繡、雙面打子繡,以此守護技藝的精髓。
通過本次大賽,楊阿妮看到了高校在非遺傳承與創新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具備研究能力與時間,能深度開發既承載非遺技藝精髓,又符合市場需求的産品,深入還原文化價值。”她期待未來有更多企業與高校聯動,共同推動産業深層發展。
對於苗繡的未來,楊阿妮表達了最樸實的期許:希望苗繡産業不止步於表面裝飾,而是通過多方協作,讓每一位工匠的手藝都得到尊重,真正融入産業發展,實現文化的深層表達與可持續傳承。(楊馨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