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迎來百歲生日。9月30日至12月30日,“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展覽在故宮午門展廳開展,200件(套)文物精彩亮相,其中8件貴州非遺文創作品入選參展。
今年9月至10月,貴州殘疾人非遺文創特展率先在故宮博物院文創融合館展出,87件出自貴州殘疾人之手的非遺文創作品大放異彩。隨後,8件佳作脫穎而出,成功入選故宮百年展。
據了解,8件作品包括黔東南州&江縣張艷梅創作的《手工刺繡車載香薰》、遵義多位仡佬族繡娘製作的《24節氣香包》、黔東南州施秉縣潘東妹創作的《平秀蝴蝶裝飾畫》、六盤水市張調芹創作的《民族風鏤空繡團扇》、六盤水市袁三江創作的《彝族三色漆器》以及黔東南州黎平縣陸永江創作的《侗族發圈》《侗族手帕》《侗族長條圍巾》,每件作品都講述着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精彩故事,凝聚着殘疾人創作者們的智慧與汗水。
據介紹,展品《24節氣香包》曾亮相中非合作論壇峰會中國傳統文化和婦女教育成果展,贏得各國嘉賓的廣泛讚譽。該展品極具貴州遵義仡佬族特色,繡娘根據24節氣特點,在每個節氣裏繡制出不同香包,以純棉布為底,憑獨特技藝,讓每件作品成為不可複製的文化載體。
在8件作品的創作者中,張艷梅和陸永江不僅是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還是國家級美麗工坊的創始人。美麗工坊是由中國殘聯、全國婦聯聯合發起的殘疾婦女就業增收項目。項目在“十四五”期間,通過100家美麗工坊,輻射帶動1萬名以上殘疾婦女就業增收。
在故宮這一代表中華文明高峰的文化殿堂,8件貴州文創作品作為“文化信物”,向社會展示貴州民族文化的魅力,也讓殘疾人朋友依託文創作品走進大眾,用自強與不屈影響社會思想。
“非常震撼!”來自北京的參觀者朱女士這樣形容自己的觀展感受。她仔細欣賞了這些來自貴州的作品,“很難想象這些作品是出自殘疾人朋友之手。”朱女士説,這次展覽刷新了她對殘障人士的認知,“原來他們身上有無限可能。”
山西游客張女士看完苗繡、侗繡、蠟染、漆器等貴州文創作品,對貴州民族文化産生了興趣,“一定去貴州旅游。”(記者 羅亮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