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寧投入1億元建成7000余個家庭牧場,戶均增收超2萬元——
把牛喂好,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深秋時節,乍暖還寒。一大早,畢節市威寧自治縣金鐘鎮大營村村民陳向榮走進家庭牧場開始忙碌,鍘草機鍘下的飼草剛投放到食槽,一頭頭膘肥體壯的牛就迅速湊攏過來,歡快進食。
兩年前,陳向榮捕捉到全縣推廣家庭牧場的政策機遇,申請貸款買了兩頭牛,準備“試一下水”。不試不知道,一試嚇一跳。牛圈面積小,各種設備無法使用,難以發展;養殖數量少,無法降低成本,市場競爭力差。
正當陳向榮發愁時,迎來政策“加持”:外購一頭牛補貼1000元,售出一頭牛補貼1000元。同時,還補貼他1.5萬元修建家庭牧場。
“真金白銀”拿到手中,陳向榮信心大增。這筆補貼迅速變成了青貯池、草料棚、化糞池等設施,一座80多平方米的新圈舍拔地而起。“去年賣出2頭牛,純收入1萬多元。”陳向榮的養牛數如今已增加到了7頭。
陳向榮家的變化得益於威寧自治縣實施的好政策。為促進傳統零散養殖向集約化發展,在全縣培育肉牛家庭牧場,該縣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制定“一戶一策”的政策,先後投入超1億元資金,幫助養殖戶修建圈舍、堆糞棚、草料棚、化糞池、青貯池等設施,改善養殖條件。如今,一座座秩序井然、設施完善的家庭牧場在威寧各地興起,推動了當地傳統養殖方式向現代養殖方式轉變。
“現已建起家庭牧場7066戶,其中脫貧戶、監測戶5397戶,實現戶均年增收2萬元以上。”威寧自治縣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2025年第二季度,威寧家庭牧場的牛存欄量達28.23萬頭,預計産值10億元,成為帶動群眾持續增收過上好日子的“牛”産業。
“以前喂兩頭牛一家人忙得團團轉,現在設施齊全,一個人喂7頭牛輕輕鬆鬆。”陳向榮今年種下了11畝牧草,盤算着把養殖規模擴大到20頭,“只要人勤快,多花點工夫把牛喂好,日子就越來越有奔頭!”(記者 周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