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陽10月25日電 近日,貴州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紫薇鎮管理總站管護人員在野外巡護中,意外發現一種背部帶土黃色斑點的有尾兩棲動物。經專家鑒定,該物種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貴州擬小鯢,這是梵凈山範圍內首次記錄到該物種,至此,梵凈山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數量更新為81種。

管護人員在野外巡護中。新華網發(張金髮 攝)
“當時我們3人正在海拔2100多米的區域巡護,在水溝旁撥開厚厚的草叢時,突然看到一隻背部帶土黃色斑點的小鯢,和平時見到的物種不一樣,趕緊拍照、記錄位置後就退到一旁,怕驚擾到它。”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紫薇鎮管理總站站長張金髮回憶發現過程時仍難掩驚喜。

貴州擬小鯢。新華網發(張金髮 攝)
隨後,管護人員將拍攝的照片和測量的基礎數據提交給兩棲動物專家李仕澤教授。經過細緻鑒定,李仕澤確認該物種為貴州擬小鯢(Pseudohynobius guizhouensis)。他説:“通過觀察體長、肋溝數量、體色等關鍵特徵,再結合形態學比對,我們確定這是貴州擬小鯢——它的尾長小於頭體長、每側犁骨齒有12-17枚,背部紫褐色帶土黃色斑點的體色也很典型。”李仕澤補充道,該物種成體在非繁殖期遠離水域,多生活在陰濕的枯枝落葉層中,“隱蔽性極強,野外發現難度非常大,這次在梵凈山的記錄,對研究其分佈範圍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貴州擬小鯢隸屬小鯢科擬小鯢屬,雄鯢全長176.0-184.0mm,雌鯢全長157.1-203.4mm,常棲息於海拔1400-2100m的山區,幼體多見於山溪回水區域。因分佈區域狹窄、種群數量稀少,它還被收錄於《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受危等級為“瀕危(EN)”。

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景。新華網發(朱子立 攝)
“貴州擬小鯢在梵凈山的發現,不僅更新了區域物種多樣性記錄,更印證了梵凈山作為世界自然遺産地的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貴州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梵凈山世界自然遺産保護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任曉麗&&,下一步會劃定該物種的核心棲息地,增加巡護頻次,同時聯合科研機構開展種群數量和棲息地監測調查,通過科普宣傳讓更多人關注它,推動全社會參與保護,讓這些“神奇生命”在梵凈山長久棲息。(朱子立 熊麗娟 石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