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陽10月24日電 時下,秋收的帷幕還未落下,秋種的號角已經吹響。貴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10萬餘畝油菜拉開生産序幕,當地幹群正搶抓時令忙於秋播秋種,為明年夏季糧油增産增收奠定堅實基礎。
“毛師傅,這‘鐵鳥’真能兩小時播完120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河口鎮梅江村的稻油輪作示範基地裏,當地油菜種植大戶張文遼和附近村民圍着一台白色無人機反復打量。

圖為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梅江村稻油輪作基地(無人機照片)。
無人機手毛祿勇按下操控鍵,載着油菜種與肥料的無人機騰空而起,沿梯田輪廓穩穩穿梭,種肥顆粒像碎金般均勻撒向翻整好的土地。
無人機操控屏幕上清晰顯示着農田輪廓和飛行路線。毛祿勇説:“這是GPS定位和傳感器在起作用,播撒範圍、用量都能精準控制,不會浪費一粒種、一把肥。”

圖為無人機手毛祿勇在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梅江村稻油輪作基地裏操作無人機撒播油菜籽。
説話間,幾位油菜研究專家被村民們圍得水泄不通。“這是貴州省油菜研究所的湯勇老師,專門來給咱們傳經送寶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領導萬噸高聲介紹。
記者湊上前時,高級農藝師湯勇正捧着一把深褐色的油菜種,指尖捻着種子給大家看:“咱們道真多山地,得選‘黔油早2號’這種抗倒伏、耐低溫的品種,出苗率能比普通品種高15%以上。”
“湯老師,種肥混在一起播,會不會燒苗啊?”張文遼擠到前排提問,語氣裏滿是顧慮。湯勇接過他遞來的鋤頭,扒開一層土:“你看,咱們按1:3的比例混種肥,無人機播撒時會把種肥分開一點點距離,既保證養分,又不會燒根。而且播完後不用再翻土,避免壓實土壤,幼苗長得更壯。”
説着,湯勇從口袋裏掏出一張技術明白紙,上面印着田間管理時間表:“12月出苗後要認真做好查苗補苗,明年2月花期防蚜蟲,有問題打紙上的電話,我和同事隨時在線解答。”
張文遼把明白紙小心翼翼地折好塞進衣兜,這時第一架無人機完成作業降落。他快步走到田埂邊,蹲下身扒開土層,只見油菜種像排隊似的均勻分佈在土裏:“往年人工撒種,我蹲在田裏撒一天,腰都直不起來,還總有些地方撒漏了,出苗稀稀拉拉。今年這‘鐵鳥’一飛,真是又快又好!”

圖為無人機手毛祿勇在遙控手柄上圈畫油菜種撒播範圍。
“科技種田”的便利,離不開當地的政策托舉。記者從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了解到,為了讓山區也能用上智能農機,縣裏不僅落實相應的農機購置補貼,還專門聯合農機企業、科研院所開展“手把手”培訓。
“像毛祿勇這樣的持證機手,不僅能拿到培訓補貼,縣裏還幫他們對接種植大戶,現在他一天能掙300多元,比外出打工還穩當。”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指着忙碌的毛祿勇説。據了解,目前道真全縣已有20余&播種無人機、30名持證機手,11月還將培訓50余名新學員,形成“買得起、會使用、有收益”的推廣鏈條。
從“鋤挖手刨”到“無人機飛播”,道真的秋播圖景正在改變。截至目前,道真10萬餘畝油菜種植已完成3萬餘畝。無人機的轟鳴聲在山間梯田回蕩,播下的不僅是油菜籽,更是山區群眾發展現代農業、實現鄉村振興的新希望。(田俊鋒、廖小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