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休了兩天,節後就忙開了,今天還新增了一台脫粒機加快生産進度。”10月14日上午,走進位於六盤水市六枝特區木崗鎮把仕村的六枝特區鄉村振興助農烘乾倉儲中心,機器轟鳴,工人們正緊張有序地忙碌着。貴州京港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伍磊指向門口一字排開的運輸貨車説,“除本地采收外,我們前兩天還從外地收了數百噸鮮玉米,確保訂單及時交付。”
該烘乾中心由貴州京港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投建,是全省首個鮮玉米烘乾中心,佔地約11.7945畝,日均可處理鮮玉米600噸。今年4月末動工,恰好趕在秋收時節建成投入使用。中心的落成,有效填補了貴州玉米産後烘乾環節的空白。
在烘乾中心門口,瓦窯村村民韋江偉和父親駕駛着滿載鮮玉米的三輪車過磅稱重,之後緩緩駛向卸貨區。“今天拉了1000多斤,算是少的。”韋江偉擦了擦汗説,“這邊家離得近,十幾分鐘就能到。之前已經來過三四趟了,都是現結現款,比起自己在家晾曬省心多了。”他家種植的10余畝玉米,如今再也不用為銷路和儲存問題發愁。
與傳統露天晾曬相比,烘乾中心採用全自動生産線,實現從脫粒、烘乾、倉儲到色選的全流程閉環作業,最後成品入倉、按訂單需求打包裝車。生産線一次可處理150噸鮮玉米,經過4到5個小時,玉米含水量即可從35%左右降至14%以內,達到安全倉儲標準。不僅解決了霉變、損耗問題,還大幅縮短了從田間到市場的流通時間,牢牢守住了玉米的品質與“身價”。
而便捷的交通讓烘乾中心的發展前景愈發廣闊。“從這裡出發,向南十幾分鐘可以從丁旗收費站上高速,往東十分鐘內就能到達黃桶站實現公鐵聯運,區位優勢非常明顯。”伍磊調侃道,“好糧也得有‘好出路’!現在中心的名聲慢慢打響,不僅是木崗鎮,很多周邊鄉鎮的農戶都願意把玉米送來,收購範圍已經延伸至平壩、興義、清鎮等地。”
“目前,我們烘乾處理後的玉米,主要銷往省內的養殖場、飼料廠及食品精深加工企業。從8月25日運營至今,烘乾中心已與3000余戶農戶建立穩定合作,産值已達500萬元。”伍磊&&,下一步,中心計劃依託政府牽頭和專家指導,因地制宜推廣優質玉米品種,通過標準化生産和訂單式收購,更好地托起當地農戶的“錢袋子”。(記者 李佳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