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黔企業聯手開闢“以竹代塑”新賽道-新華網
新華網 > 貴州 > 正文
2025 10/21 09:47:39
來源:貴州日報

閩黔企業聯手開闢“以竹代塑”新賽道

字體:

竹纖維加持,讓農用地膜快速降解

閩黔企業聯手開闢“以竹代塑”新賽道

  10月15日,位於貴州赤水經濟開發區的貴州宸竹盛業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生産車間門口,生産廠長羅光劉在田地裏仔細查看農膜降解情況。這塊面積兩畝的地塊,與周邊矗立的廠房車間顯得格格不入,田壟邊的告示牌標明了土地的用途——驗證不同材質農膜的降解過程與時間。

  “都是今年5月覆上的農膜,降解效果一眼便知。”

  順着羅光劉手指方向望去,右側地塊覆蓋的近九成農膜已消失不見,僅殘留少量的黑色膜片;中間地塊還殘留了約一半的農膜;左側地塊覆蓋的農膜還完好如初。

  “外觀近乎一致的三種農膜,在相同時間內,降解情況為何大不一樣?”對於記者的提問,羅光劉作出解釋——

  左側土地覆蓋的農膜材質為聚乙烯塑料,在自然環境下需要200年至700年才能完全降解;中間土地覆蓋的是企業生産的竹纖維可降解農膜,在田間降解周期為1年以上;右側土地覆蓋的竹纖維全降解農膜,自覆膜60天后開始降解,180天可降解90%,最多300天可完全降解為二氧化碳和水等有機質,從而自動消失。

  農用地膜簡稱“農膜”,是繼化肥、農藥、種子後的第四大農資。因具備保溫、保濕、保肥、抑制雜草生長等功能,有其加持的土地猶如一個巨大的保溫箱,可以牢牢鎖住熱量,促進農作物穩産增産,成為農民生産的得力幫手。

  然而,隨着傳統聚乙烯塑料農膜的廣泛使用,污染隨之而來——殘留在土壤裏的聚乙烯碎片不僅會破壞土壤結構,影響農作物生長,還會通過食物鏈的傳遞,在人類和動物身體中積累起來,甚至危及健康。

  為了有效應對塑料農膜污染,一種覆地後一年內會自動“消失”的竹纖維全降解農膜應運而生,為“以竹代塑”開闢了新路徑。

  在貴州,這種新産品的生産應用得益於黔閩兩地企業在“以竹代塑”新賽道上的攜手前行。

  4年前,受限於傳統農膜回收難度大、成本高,殘留土壤污染環境等因素,全國各地尤其是新疆、內蒙古等棉花産區對聚乙烯塑料地膜的需求大幅減少,長期深耕農膜産品研發生産的福建斯博森機械製造有限公司亟需産業轉型。

  通過産品研發與市場調研,該公司發現竹材磨下來的竹粉(竹纖維)與一種叫作PBAT的熱塑性生物降解塑料結合得到的竹粉顆粒,可以製作竹纖維農膜。這種新農膜不僅在韌性、保溫性、強度等方面與傳統農膜相差無幾,還具有快速降解的環保優勢。

  由於缺乏竹粉原料生産技術,且離主要市場運距較遠,斯博森機械開始在全國尋找原料充足、技術成熟、區位優勢突出的企業進行合作。

  經過近3年的考察,貴州赤水132.8萬畝竹林資源吸引了企業入駐,具備相應生産技術的赤水盛隆工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合作夥伴。

  解決了原料、技術、運距等問題,兩家企業聯手於2024年9月成立貴州宸竹盛業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今年7月正式投産,生産竹粉原材料、竹纖維全降解農用地膜、膜袋等相關製品。

  “待全面投産後,可年産全生物降解系列産品2萬噸以上,預計年産值達3億元。”宸竹盛業新材料董事長賈文翔介紹,不限於竹粉,企業還將發展目光瞄準赤水市每年數十萬噸的竹漿白泥。這種竹漿紙製作生産伴生的鹼性固體廢料,過去只能堆放或者填埋處理,如今因其具有防潮防水的特性而“變廢為寶”,成為企業二期項目製作包裝箱的主要生産原料。

  作為貴州“以竹代塑”産業發展核心區域,赤水市2024年竹産業産值達90億元,預計今年突破百億元,竹林年固碳量超50萬噸,年減少塑料製品使用量超10萬噸,降低碳排放約30萬噸,年産竹漿36萬噸。(記者 張弘弢)

【糾錯】 【責任編輯: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