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陽10月17日電(黃勇)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廣東省廣州市以産業為重點、民生為基礎切實開展東西部協作。2025年以來,兩地聚焦特色産業提升、産業集群打造、消費幫扶增收、勞務協作提質“四項行動”,通過資金、技術、人才的深度融合,推動協作從“輸血”向“造血”轉變,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能。
産業提質從“單點突破”到“全鏈開花”
黔南是中國十大名茶都勻毛尖的原産地,茶産業是廣州幫扶黔南的標杆産業,兩地協作已形成“種植—加工—銷售”全鏈條體系。今年5月的2025春季廣州茶博會,在黔南廣州兩地組織動員下,黔南州40多家茶企組團亮相。其中甕安縣的中坪鎮艾州村,是以村為單位組成“村級代表團”身份參展。在廣州市海珠區委統戰部的幫扶下,艾州村實施“粵黔山海情·我在貴州甕安有茶園”計劃,村集體用好用活幫扶資金,建成鄉村産業園,探索出“村集體+運營公司+茶企+灣區消費”的創新模式。海珠區東西部協作幫扶甕安縣以來,通過資金投放、技術引導等方式,助推當地發展歐盟有機標準茶園3.6萬畝。
不僅是組織農産品參展,兩地還以茶博會等平台為支點,推動黔南更多像“都勻毛尖”的農産品融入大灣區供應鏈,走向全球市場。
黔南州和廣州市圍繞黔南所需、廣州所能,借助黔南生態優勢,以刺梨、茶葉、雞蛋等産品為主導,構建起資源、製造、基地、産品的“4+”産業協作模式。在惠水縣,中山大學科研團隊入駐食品科技産業孵化園,研發出佛手瓜面膜、護肝飲品等20余種高附加值産品,打造“惠水製造”新名片;龍裏縣粵黔協作現代農業産業園,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菜籃子”基地,形成了春夏種黃瓜、秋冬種紅菜苔、茼蒿菜、西藍花等應季蔬菜高效換種模式,這裡的兩個1500畝的黃瓜基地,每年至少帶動當地群眾實現就業6萬人次,發放工資超700萬元。
産業集群效應凸顯 工業“鏈”動未來
黔南州借助協作地區的産業資源優勢,打造廣州綠色食品産業園和獨山軸承産業園、惠水食品科技園、甕安現代農業産業園“1+3”園區産業集群等試點。圍繞各縣産業體系,集聚上下游企業,延伸拓展産業鏈條,與廣州協作打造産業集群,形成集聚效應。
目前,獨山軸承産業園聚集軸承及配套企業24家,年産軸承超8億套,2024年工業産值3億多元。貴州豐達軸承有限公司是最早入駐、規模最大的軸承生産企業,近年來一直依託東西部協作資源,獲得廣州市黃埔區專項幫扶資金支持,租賃、採購前沿生産設備。如今,獨山縣已成為貴州省內軸承産量最大、配套最齊全的小微型軸承生産基地。
據介紹,黔南和廣州還精心謀劃一批協作項目,計劃實施貴定縣沿山鎮農産品(刺梨)粗加工區建設項目、重點建設黔南州蔬菜産業項目和三都縣倉儲供應鏈及新茶飲加工生産線等166個協作項目,推動黔南特色主導産業蓬勃發展。
消費幫扶從“田間地頭”到“灣區餐桌”
黔南州借力粵黔協作機制,開展“十城聯動·千品惠購”“直播帶貨”等活動20余場,發動廣州工會等平台採購黔南農副産品36.33億元。在“黔貨出山·八仙過海”展銷活動中,黔南企業斬獲逾千萬元訂單,刺梨飲品、長順綠殼雞蛋等“綠色引擎”産品成為灣區市場“新寵”。
今年4月18日,“黔南刺梨”冠名高鐵列車首發儀式在貴陽北站舉行。這輛由貴陽北開往廣州南的高鐵,通過車身彩貼、門貼、海報、行李架、頭枕巾、桌貼等多種形式進行全方位宣傳,幫助刺梨重點企業拓展省外市場,讓更多刺梨産品“家喻戶曉”,有效提高黔南刺梨品牌影響力。一路南下,成為一張推介黔南資源、展示靚麗形象的“流動名片”,黔南刺梨等知名品牌的影響在消費者心中顯著提升,昔日“山野珍果”變身消費者眼中的“搶手貨”。
勞務協作“外出務工”到“家門口就業”
黔南州構建“政府推動+東西聯動+企業促動+基層發動”機制,開展“開往春天的專列”等輸出活動,累計組織專車1000趟、專列8趟,輸送4938名務工人員至廣東省返崗就業;舉辦“春風送崗”“勞務協作”等招聘活動250場,提供崗位34.04萬個。深化拓展校企合作,推動廣州市105家用工企業與黔南6所職業院校簽訂26份合作協議;首次開設廣黔華為訂單班,為高校畢業生提供技能提升通道。
2025年,全州通過勞務協作站收集優質崗位34萬個,開展“跨省異地”技能培訓8期,惠及385人,幫助1.9萬農村勞動力實現就業。聚焦“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鄉村工匠”四大工程,黔南州實施勞務協作培訓班241期,培訓農村勞動力9530人。廣州市黃埔區與長順縣聯合舉辦專場招聘會,43家企業提供崗位2000余個,助力高校畢業生就業。同時,建成“一縣一企”穩崗就業基地44個,吸納用工5549人,形成“培訓—就業—增收”閉環。
廣州全方位助力黔南發展,為黔南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2025年,廣州已累計投入幫扶資金5.12億元,實施産業合作、勞務協作、消費幫扶等項目168個,帶動120余萬群眾增收;兩地共建産業園區15個,引進企業45家,實現投資12.4億元;“黔貨出山”“粵客游黔”等品牌效應持續擴大,黔南優質農特産品、民族文化、生態旅游通過廣州的“窗口”走向全國、邁向世界。
山海同心,未來可期。站在新的起點上,黔南州與廣州市將持續深化協作機制,以“四項行動”為抓手,拓展協作廣度、挖掘協作深度,讓更多“黔貨”走出大山、更多群眾端穩“飯碗”,共同譜寫鄉村振興“山海新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