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相於2025世界品牌莫幹山大會的貴州陳薯,用一碗紅薯粉征服了全球味蕾,從深山裏的一顆紅薯到一碗紅薯粉出海“圈粉”,憑藉綠色有機、真材實料的産品品質,不到6年時間,産值突破7億元,述説着方便速食界的鄉村振興傳奇。

地處武陵山區的思南縣農村一直有種植紅薯的傳統,這裡的紅薯個頭大,澱粉中微量元素豐富,葉酸、鐵、鈣含量都遠高於國家紅薯澱粉檢測標準,但基本是“自産自銷”。村裏之前辦過紅薯粉手工作坊,屬於粗加工階段,經濟效益不高。

深刻感受到脫貧攻堅戰中村幹部的真情付出,懷揣着對鄉村故土的深厚情懷,2018年,在貴陽從事建築行業的張誠決定返鄉創業,幾經考察和選擇,他的目光落在了家家戶戶都會種的傳統農作物——紅薯上,抗風險能力特別強,農戶旱澇都保收。

為紀念“中國甘薯之父”陳振龍,張誠創建“陳薯”品牌,成立貴州佳裏佳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村裏建起了一座現代化的食品加工廠。進澱粉、攪拌、定型、蒸箱熟化、挂桿……如今,走進生産車間,一條條生産線開足馬力,每天可生産數十萬桶紅薯粉。

根據不同區域、不同消費群體設計出不同的産品,目前公司開發了紅薯系列産品40多個,主要通過電商銷售,在多個網絡平台均有店舖,通過網紅達人、自營官方直播間帶貨,系列産品穩居平台同類産品銷售前列。公司産品絕大多數銷往省外,其中18歲至45歲年齡段的女性用戶佔90%以上。

通過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方式,公司逐年增加種植面積、擴大種植規模,紅薯産業不斷發展壯大。2024年,思南縣紅薯種植面積達到了13萬畝,共收購紅薯25萬噸,帶動思南縣1萬多農戶參與紅薯種植穩定增收。

訂單式種植解決了原材料的缺口,自有品種“陳薯1號”産量高,澱粉含量高,韌性和白度比其他薯種更好。同時,提升自動化生産包裝設備,大大節約人力成本。
公司通過跨境電商,打開國際市場。據介紹,截至目前,産品出現在10多個國家。
紅薯産品的紅火不僅讓企業盈利,也為周寨村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圍繞紅薯産業的附屬産業,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7年幾乎為“0”增長到2024年的1558.9萬元,村集體經濟銷售收入突破3000萬元。

生育小孩有獎勵、子女讀書有補貼、老人過節有慰問、村民就業就醫有保障……昔日靠“啃紅薯”度日的貧困山村,202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萬元,正在享受産業發展帶來的紅利。
統籌:李傑、王健、李佳琳
編導:劉瑞娟
記者:劉勤兵、陳嬙
攝像:孫磊
包裝:夏勇
配音:蔡紫涵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