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1935”審判格局護航良好生態-新華網
新華網 > 貴州 > 正文
2025 10/14 11:37:00
來源:新華網

瞭望 | “1935”審判格局護航良好生態

字體:

“1935”審判格局護航良好生態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汪軍

  貴州現行有效的生態環境保護地方性法規已達130余件,涵蓋水、氣、聲、渣等主要環境介質和污染物,初步形成具有貴州特色的生態文明地方法規體系。這一體系的有效運行,需要審判機關在保障法律實施等方面發揮有效作用。

  針對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類案件上升、案件環保鑒定技術規範相對缺乏等問題,貴州各級法院持續強化資源調配,布局專門力量,不斷優化環境資源審判格局,通過專業化審判和執行,讓生態環境法規“帶電”“長牙”。

  經過連續十多年先行先試,貴州已形成“省法院環資庭+9個中院環資庭+35個基層法院環保法庭”的“1935”環境資源審判格局,對全省涉及生態環境、自然資源領域的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實行專門機構集中管轄、專業力量強化支撐、創新方法落實執行,提升保護質效。同時,結合地方實際持續拓展環境司法保護範圍,加大對特色産業生態、大國重器運行環境等領域的保護力度,護航貴州良好生態。

  從“1”到“1935”

  作為設立全國首家環保法庭的省份,貴州在環境資源審判探索過程中先後建成“145”(省法院環資庭+4個中院環資庭+5個基層法院環保法庭)跨區域集中管轄模式和“1919”(省法院環資庭+9個中院環資庭+19個基層法院環保法庭跨縣級行政區劃集中管轄)環資審判格局。

  貴州省高院負責人介紹,這樣的格局對於集中司法資源、統一裁判尺度發揮了作用,又在實踐中進一步優化。尤其是19家基層環保法庭覆蓋88個縣市區的案件,工作量較大,為實現辦案更加專業化、規範化,其設置進一步細化。

  比如,“中國天眼”電磁波寧靜區是為保障射電望遠鏡安全運行的專門區域,在以射電望遠鏡&址為圓心、半徑5公里的核心區內,禁止擅自攜帶手機、數碼相機、平板電腦、智能穿戴設備等無線電發射設備或者産生電磁輻射的電子産品。2019年1月,“中國天眼”寧靜區保護法庭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人民法院成立,專門負責寧靜區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司法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強。

  2020年8月,貴州省委編辦批復同意《貴州省基層人民法院人民法庭優化設置工作方案》,根據貴州省自然資源保護特點及茶葉、白酒等重點産業生態環境保護需要,在全省基層法院設立33個規範化標準化的環保法庭。此後,隨着烏江流域環境保護法庭、銅仁市萬山區人民法院環境保護法庭先後成立。到今年8月,“1個省法院環資庭+9個中院環資庭+35個基層法院環保法庭”的“1935”審判格局形成。

  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負責人李麗介紹,省法院環資庭主要負責全省環境資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三合一”歸口審理,統籌跨行政區劃集中管轄機制,監督並指導下級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工作,建立環境專家庫。9個中級法院環資庭以“專業化審判+恢復性司法+系統性協作”為核心,構建覆蓋案件審理、生態修復、跨域共治的司法保護體系。35個基層法院環保法庭分別設置在某一家縣級法院,按照歸口管理範圍審理案件,是環境資源案件審理的主要力量。

  “‘1935’審判格局構建起系統的法治網絡,讓環資案件能得到專業、高質效的審判和執行,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完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發展健全等提供有力司法保障。”李麗説。

  貴州省仁懷市人民法院茅&特殊環境保護法庭審理危害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犯罪案件(2025年6月5日攝)。蔡銳利 攝

  專業化建設提質效

  在構建“1935”環境資源審判格局基礎上,貴州法院針對環資案件的司法鑒定跨學科交叉、審判執行跨行政區劃等特點,不斷加強審判專業化建設,為提高審判質效提供專業支撐。

  ——專門機構集中管轄。貴州省高院負責人説,覆蓋省、市、縣三級法院的環資審判專門機構體系,構成完整的環保司法網絡,實現跨行政區劃案件集中管轄,在具體辦案過程中克服地方保護主義,維護司法公正。

  例如,梵凈山下的銅仁市江口縣人民法院環境保護法庭,集中管轄江口、德江等四縣一審環境資源類案件,近年來不斷為“水中大熊貓”桃花水母構築法治保護屏障,發出首份梵凈山世界自然遺産地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的司法保護令,對“世界獨生子”黔金絲猴、“植物活化石”珙桐等珍稀物種實施重點保護。

  ——專業人才強化支撐。貴州法院注重復合型法官培養,選拔既精通法律又具備一定環境科學知識的法官到環保法庭,專門負責案件審理。同時,持續開展針對環境資源審判法官的專業培訓,更新環境法律法規知識,掌握環境科學前沿動態,提升處理新型、複雜環境案件的能力。黔南州荔波縣人民法院環境保護法庭在一次培訓中,邀請縣境內的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專家譚成江,就環保制度探索、適用法律法規等方面實踐授課,給環保法庭法官“充電”。

  為加強與環境鑒定機構、科研單位專家智庫等第三方的業務合作,貴州法院建立環境資源審判專家庫,現有諮詢專家近百人,涵蓋環保、林業、農業、地質、水利、礦産等多個領域;制定專家證人、專家審判人參加訴訟細則,完善專家輔助制度,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切實解決案件取證難、認定難、見證難問題。在案件審理中,專家可以擔任陪審員、提供諮詢意見、參與現場勘驗、協助證據認定等,為法官的專業判斷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創新方法落實執行。貴州環保法庭在案件審理中確立“恢復性司法”理念,具體判決不僅關注罰款和刑罰,還更強調責任人承擔生態環境修復責任,創新性適用“補植復綠”“增殖放流”“勞務代償”等責任承擔方式,建立生態修復基地,確保修復措施落到實處。

  2022年10月,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縣人民法院環境保護法庭公開開庭審理一起非法售賣畫眉鳥造成生態破壞案件,判決楊某某承擔支付生態修復費用5萬元和賠禮道歉的民事侵權責任,以及通過“勞務代償”方式承擔部分生態修復義務。該案首次以“巡山護林”的勞務代償方式判決被告承擔生態修復責任,對同類案件落實生態修復責任具有探索意義。

  貴州省湄潭縣人民法院環保法庭開展送法進茶園活動(2025年4月16日攝)。張墨女 攝

  特色法庭護“特産”

  遵義市湄潭縣與福建武夷山同處北緯30度黃金産茶帶,在我國茶業強縣中名列前茅。前不久,一份關於當地茶園土壤中草甘膦濃度超標的報告,送達湄潭縣人民法院茶産業環境保護法庭。

  在組織生態專家、茶企代表、村民監督員組成聽證會並達成共識的基礎上,湄潭縣人民法院法官康龍簽發出全國首份涉茶生態環境侵權禁止令,勒令茶農劉某立即停止違規噴灑行為,並採取緊急措施防止污染擴散。

  湄潭縣人民法院茶産業環境保護法庭庭長蘭新財説,過去,面對類似情況,往往要等損害結果發生、茶産業受損後才追責,現在加強對茶産業環境的專門司法保護,通過訴前禁止令,實現治理前置。

  作為長江、珠江“兩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貴州擁有的世界自然遺産地數量居全國第一,涵蓋除海洋外的多種生態系統類型,梵凈山、萬峰林、赤水河、荔波小七孔等已成為特色“生態符號”。貴州將環保法庭觸角延伸至這些“特産”領域,推動實現專業精細治理。

  赤水河流域資源特産豐富。遵義仁懷市人民法院茅&特殊環境保護法庭,重點保護醬香型白酒産業所依存的獨特氣候、水、土壤和微生物群落,保護赤水河流域優良生態環境,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服務保障地方特色産業綠色發展有機統一。

  在“中國天眼”附近的通州鎮樂陽村山坡上,潘某某種下的300株樹苗已抽出新芽。2022年,這位曾經的採石場老闆,因在寧靜區非法開採被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平塘縣人民法院“中國天眼”寧靜區保護法庭創新“補植復綠+管護擔保”機制,要求潘某某對採伐的0.57畝公益林進行補植復綠,並進行管護擔保,一直到樹木長成被砍伐前的樣貌為止,使他從環境破壞者轉變為守護者。

  目前,“中國天眼”寧靜區保護法庭已累計審理各類訴訟案件863件,實現案結、事了、人和,有力維護核心區社會和諧穩定。

  李麗介紹,依託具有貴州特色的環保法庭,各級法院為世界自然遺産地、世界地質公園、古生物化石群等方面的保護不斷提供法治智慧,部分判例已經成為業內可供借鑒的範本。

【糾錯】 【責任編輯:周遠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