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位於黔南州的甕安經濟開發區內,一條全球領先的硝酸法磷化工生産線正在高效運轉。
“傳統硫酸法濕法磷酸工藝,每生産1噸磷酸,就會伴生5噸磷石膏,而這條生産線能讓磷石膏從生産環節就沒有‘誕生’的機會。”貴州芭田生態工程有限公司創新總監孟慶坤説。
為何硝酸法工藝不會産生磷石膏?孟慶坤解釋,關鍵在原料的替換。傳統工藝使用硫酸與磷礦發生反應,但會伴生出磷石膏。對此,公司換了個思路——不用硫酸,改用硝酸,二者反應時,伴生的硝酸鈣可進一步加工成水溶肥,全程沒有固體廢物産生。
“這個水溶肥,對種莊稼的人來説是個好幫手。”孟慶坤説,平時常見的尿素肥料轉化速度慢,植物吸收效率不高,水溶肥本身就含硝態氮,不用額外轉化,植物吸收得又快又好,目前該産品銷往全國各地。
除不産生固體廢物外,這套硝酸法工藝還有節水、降能耗的優勢。
傳統硫酸法在生産過程中會釋放大量熱能,溫度達到90攝氏度左右,每生産1噸磷酸,要用200噸左右循環水來降溫。而硝酸法工藝釋放的熱量,溫度維持在50攝氏度上下,不需要循環水降溫,能大大減少水資源消耗。
“在生産過程中,相比傳統工藝,我們的反應槽容積只有40立方米,為原工藝的八分之一。”孟慶坤指着反應槽向記者介紹,容積縮小,配套的運轉泵功率跟着降低,能耗自然也就下來了。
這套工藝的研發過程並不順利。2012年到2015年期間,研發團隊遇到酸不溶物難過濾、硝酸鈣結晶效果差的難題。經過反復攻關,團隊從源頭找解法——通過煅燒磷礦,分解掉磷礦裏的有機質,最終解決此問題。
面對這些技術難關,該公司技術人員靠着33項發明專利,一步步突破技術壁壘。這套硝酸法工藝不僅幫企業實現了綠色發展,還拿下了中國氮肥行業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貴州芭田公司在磷礦源頭的利用上也花了不少心思。“傳統採礦方式會浪費不少磷礦,我們採用化學選礦技術分解磷礦裏的雜質,提高磷礦品質的同時,還能讓磷的回收率達到98%以上,同時不會産生尾礦,實現了伴生資源的高價值利用。”孟慶坤説。
從礦山開採到加工生産,再到終端産品,貴州芭田公司搭建起了一條全鏈條的綠色磷化工産業鏈。2024年,該公司實現營收23.9億元,這份成績證明,綠色發展不僅能破解磷化工行業的污染難題,還能走出一條可持續的産業發展之路。(記者 彭林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