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承載着人類文明的悠遠記憶。
從古希臘神話彩虹女神伊裏斯通過彩虹橋連接天地的傳奇故事,到東方鵲橋跨越銀河的亙古浪漫;從莊子與惠子“濠梁觀魚”辯論的智慧火花,到詩詞中“小橋流水人家”的恬淡寫意,再到“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自信豪邁,橋在人類的集體記憶中成為溝通、超越、希望、夢想的象徵。
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到雲貴高原的東半坡,“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貴州,橋被賦予了改天換地的重量與意義。
萬山如海,深壑如淵,曾是命運的桎梏。
然而,貴州人以山為骨、以志為刃,在這片土地上,架起3.2萬餘座飛虹。世界高橋前100名中近半數在貴州,前三甲盡屬黔地北盤江流域。這座名副其實的“世界橋梁博物館”,讓“世界橋梁看中國,中國橋梁看貴州”成為共識。
9月28日,一個見證歷史的時刻:“世界第一高橋”花江峽谷大橋建成通車,橫跨於被稱為“地球裂縫”的北盤江花江峽谷之上。這是一座橋的誕生,大寫成一個頂天立地的“一”,以開天闢地之勢,鐫刻於貴州的深谷雲海之間。
這是一個大寫的“一”。不僅代表着又一項“世界第一”在貴州誕生,也標注着中國製造的新高度,鐫刻着人類創造歷史的堅韌、智慧和榮光。
壯哉,這個大寫的“一”!
一
這個大寫的“一”,寫滿“夸父逐日”的堅韌與執着。
千百年來,貴州的群山既是一道道屏障,又是貴州兒女必須改寫的“宿命”。
夢想,從跨越深谷、征服高山開始。
這條位於雲貴高原向黔中高原過渡的斜坡地帶的北盤江,從發源地開始俯衝而下,切開高原峰巒,沖刷出幽深的大峽谷,全流域落差高達1900多米,是珠江水系中落差最大的河流。
高山深谷,曾因“望山跑死馬”被視為畏途。但歷史上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多個重要歷史事件的見證地:唐蒙入夜郎、諸葛亮南征、朱元璋“調北征南”、“抗戰生命線”的盤江鐵索橋等都與此相關。
歷經億萬年時光流轉,曾經桀驁不馴的北盤江被人類一次次征服,見證一座座橋梁跨越天塹的榮耀。
和北盤江一樣,在“山地王國”的貴州,從古老的木橋、藤索橋、“跳蹬”、浮橋、石拱橋,到鐵索橋、鋼筋混凝土橋、鋼架橋,貴州人跨越天塹的夢想和努力從未停歇。
鎮遠祝聖橋、福泉葛鏡橋、盤江鐵索橋,一座座古老滄桑的橋,見證明清時期古驛道上商貿的頻繁流動。
而今,北盤江上再創奇蹟。560米在建中的安盤高速天門大橋、565米的杭瑞高速北盤江大橋、625米的六安高速花江峽谷大橋,“三兄弟”包攬世界前三。攀升的數字,是人類一次次對夢想的突破與超越。
一橋一飛躍,一步一重天。貴州用一座座“第一”成就夢想,刷新高度,也將“地無三尺平”的劣勢逐漸轉化成“高速平原”的優勢。
二
這個大寫的“一”,見證中國製造的技術與實力。
花江峽谷大橋全長2890米,主跨徑1420米,距水面垂直高度625米,相當於200多層樓高。在強風、大溫差、地質複雜的“地球裂縫”上建成如此超級工程,堪稱世界橋梁史上的奇蹟。
而它的建成通車,是中國基建實力的集中展示,更是日益強大的綜合國力和科技創新能力的體現,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獨特優勢。
從“追趕超越”到“創新引領”,貴州橋梁建設實現了歷史性跨越。這片土地,3次捧回被譽為橋梁界“諾貝爾獎”的古斯塔夫·林德撒爾獎,20余次斬獲詹天佑獎、魯班獎、中國鋼結構金獎等國內外頂級榮譽。
從“中國天眼”探秘宇宙,到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再到花江峽谷大橋橫空出世,一個個超級工程擦亮了“中國製造”的金字招牌。
大橋的建成,標誌着我國在複雜艱險的喀斯特峽谷地帶橋梁建造技術穩居世界領先水平,成功攻克了複雜風場、深切峽谷等系列世界級難題,實現了多項技術創新與突破。如首次在主纜內部植入傳感系統進行全天候健康監測;全球首創採用“上下水平穩定板+中央穩定板”抗風措施;首次採用鍛焊組合式索鞍;自主生産抗拉強度達到2000兆帕級超高強度鋼絲等等。
數字背後,是鍥而不捨的堅持,是技術創新的突破,必將在世界橋梁史上留下厚重一筆。
三
這個大寫的“一”,彰顯橋旅融合的創新與創造。
貴州的橋梁建設,早已超越了單純的交通功能,引領着“橋旅融合”發展的新範式。
如果説,壩陵河大橋通過橋體內觀光、開通滑翔蹦極等項目,開啟了“橋梁+旅游”的1.0時代;平塘特大橋憑藉“天空之橋”服務區與“中國天眼”聯動,打造了天文科普與觀光體驗深度融合的2.0時代;那麼,花江峽谷大橋則以其無與倫比的峽谷景觀與更具前瞻性的整體規劃,標誌着“橋旅融合3.0”時代的到來。
花江峽谷大橋從設計之初,就將旅游、文化、生態深度融入其中。峽谷觀光電梯、高空觀星水吧、水幕燈光秀、錨碇攀岩等創新項目的設置,讓游客不僅能“通過”橋,更能“停留”在橋上,沉浸式體驗峽谷的壯美與工程的宏偉。它將交通基礎設施轉變為獨特的旅游目的地,將天塹本身轉化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資源。這是一種發展理念的昇華,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貴州的生動實踐。
大橋牽線,全域開花。橋下的花江村,昔日因天塹而困,今日因橋旅而興。新增的餐館、民宿,村民臉上綻放的笑容,是這座超級工程最溫暖的注腳。它將兩岸通行時間從2小時縮短至2分鐘,預計年接待游客超百萬人次,帶動沿線農産品銷售、民宿餐飲、文創産品等産業發展,“通一座橋、興一片業、富一方百姓”的美好願景正在變為現實。
從打通物理阻隔的“交通橋”,到富民增收的“産業橋”,再到賦能高品質生活的“風景橋”,花江峽谷大橋拓寬了橋旅融合的深度和廣度,為全球山區橋梁建設的業態延伸貢獻了“中國方案”。
四
這個大寫的“一”,拓展對外開放的空間與想象。
大橋通車,意味着貴州西南部的交通路網更加優化,黔中經濟區與滇中經濟區的&&更加緊密,貴州作為西南陸路交通樞紐的地位更加鞏固,為其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貴州的開放步伐,始終踏準國家戰略的節奏。昔日的“內陸腹地”,正憑藉一座座超級橋梁和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網,重塑區域經濟地理格局。
從“縣縣通高速”到9000多公里高速公路,從20多萬公里普通公路到合計總長度已超5400公里的橋梁集群。這些數據見證着貴州從“西南地理樞紐”到“西南陸路交通樞紐”的歷史性跨越。
人享其行,物暢其流。交通所承載的不僅是往來的車輛,更是奔涌的物流、信息流與資金流。萬橋飛架,為“黔貨出山”插上了翅膀,貴州的特色農産品、礦産資源等將更快速地通達全國、走向世界。
隨着貴陽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成功躋身“國家隊”,貴州企業獲得大湄公河次區域國際運輸資質,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雙向奔赴”,加之鐵海聯運、公鐵聯運通道全面打通,貴州已然“駛入”國際運輸“高速路網”。
貴州造橋的技術底蘊與工程經驗,也正沿着“一帶一路”走向世界。從蒙古高原到格魯吉亞山區,從哈薩克斯坦到剛果(金),貴州橋梁建設的足跡遍佈海內外。中標孟加拉國卡達姆拉蘇爾橋梁項目,便是中國基建贏得國際信任的明證。這些越壑跨海的“友誼之橋”,既是中國工程技術實力的比拼,更是“中國形象”的展示。
而花江峽谷大橋,恰如一扇面向世界展示“中國形象”的窗口。
五
這個大寫的“一”,鐫刻攻堅克難的奮鬥與榮耀。
大橋巍然屹立,凝結着橋梁建設團隊、科研人員、設計師和一線工人的智慧、勇氣和奉獻。數百米高的貓道上,14級峽谷狂風中,塔吊師傅精準操控,焊接工人築就道道堅實焊縫;“95後”技術員用磨出老繭的雙手記錄成長印記。他們將個人的安危置之度外,將集體的榮譽舉過頭頂,鑄就了一座精神的新地標。
從精確到毫米的測量,到懸在雲端的主纜架設,再到克服峽谷陣風的吊裝作業,每一個環節都是對意志和技術的極限考驗。正是這種攻堅克難、精益求精的精神,橋梁建設者們將“不可能”變為“可能”,譜寫了一曲“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精神史詩。
精神的力量,穿越時空歷久彌新。憶往昔,紅軍戰士不畏槍林彈雨,在花江峽谷留下搶佔花江鐵索橋的英勇事跡;看今朝,大橋建設者“我們這點風雨算什麼”的豪情,續寫着華章。
正是這般精神的傳承,不斷改變着空間的高度,也刷新着人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高度。
站在花江峽谷大橋上,腳下是奔騰了億萬年的北盤江,眼前是橫跨天塹的鋼鐵長虹。這個大寫的“一”,巍然矗立,連接過去與未來。
高原之上,萬橋飛架淬煉的精神鋼火,必將激勵貴州兒女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大道上砥礪前行!(記者 李坤 汪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