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陽9月29日電 9月27日“詩畫金秋·歡歌同行——媒體大V看畢節”宣傳推廣活動首站落地畢節市七星關區。來自主流媒體與網絡平台的采風團,循着“非遺+田園+自然+夜經濟”的脈絡,深度探訪當地文旅産業融合實踐,解讀“以文塑旅、以旅興産”的發展密碼。
秋日的畢節山巒含黛,綠水清歌。在丁家寨陶藝體驗館,采風團沉浸式感受揉泥、拉坯的指尖樂趣。這一承載民間記憶的非遺技藝,不僅以“體驗+傳播”模式走出手工作坊,更成為連接鄉村旅游與文創産業的關鍵節點——既為文旅注入獨特文化內核,又通過文創産品開發拓寬産業邊界,讓非遺從“活起來”邁向“火起來”,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動能。

采風團體驗陶藝。新華網發(於航 攝)
采風團隨後走進“碧水長歌”田園綜合體,一幅“農旅康養融合”的畫卷徐徐鋪展。作為七星關鄉村振興重點項目,這裡以“一河十寨”為骨架,串聯國家森林公園白馬山林場與兩個3A級景區,通過“三清五治”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同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特色産業培育。采風團在田間體驗割稻穀、打糍粑的過程中,清晰看到項目“三生同步(生産、生活、生態)、三産融合(一二三産業)”的路徑:以綠色農業為基底,延伸出農旅休閒、研學旅行業態,更以中醫藥康養為核心特色,實現生態資源向文旅資産的高效轉化,讓曾經交通不便、産業單一的區域,蛻變為鄉村振興示範點。

采風團體驗打糍粑。新華網發(於航 攝)
“全國最大城市天然瀑布”響水灘,是此次采風的“自然+人文”標杆。30余米落差、50余米寬度造就的“響水轟雷”奇觀,承載着從元代“祿水”、明清“響水河”到如今“倒天河”的歷史記憶;2011年的公園改造升級,更讓其自然風貌與城市功能有機共生,成為市民避暑休閒,游客打卡觀光的最佳選擇。

響水灘瀑布“響水轟雷”。新華網發(於航 攝)
夜幕下的七星關同樣釋放文旅活力。同心步行街上,貴州本土特色美食與夜景交織,成為展示城市煙火氣的“窗口”。“響水灘”音樂節與城市步行街聯動,不僅填補夜間消費空白,更推動文旅經濟從“日間游”向“全天候體驗”升級。
此次活動通過媒體與大V的視角,將七星關的非遺底蘊、田園産業、自然景觀與夜經濟串聯,既展現了文旅産業的多元性,更凸顯其“以文旅促産業、以産業興文旅”的核心邏輯,為文旅産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樣本。(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