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人間奇蹟 更是時代縮影-新華網
新華網 > 貴州 > 正文
2025 09/29 10:17:29
來源:貴州日報

這是人間奇蹟 更是時代縮影

字體:

這是人間奇蹟 更是時代縮影

——花江峽谷大橋建成通車儀式側記

  “貴州省花江峽谷大橋建成通車!”

  9月28日上午10時許,莊嚴的宣告聲響徹峽谷,世界第一高橋——花江峽谷大橋正式開通運營。

  歷時3年8個月,全長2890米,主跨1420米,橋面距水面高625米,這座“橫豎都是世界第一”的鋼鐵巨龍,飛跨地球裂縫,化天塹為通途。

  橋下江水奔涌,橋上群情激昂。

  儀式雖簡短卻熱烈。宣告聲中,勞模、參建設計單位、工人等代表同步剪綵,現場掌聲經久不息。他們是萬千貴州兒女的代表,於山水之間,創造人間奇蹟。

  作為六枝至安龍高速公路的關鍵節點和控制性工程,大橋的開通,意味着六安高速全線通車,直接惠及沿線37.8萬人,對於優化我省西部縱向大通道、進一步完善全省交通網絡具有重要意義。

  這座橋,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深入推進交通強國建設,交通基礎設施條件大幅改善的時代縮影。

  於一點,這是科技創新之橋——

  通車儀式現場,各級媒體“長槍短炮”都聚焦一個核心——大橋技術創新。

  每每談及這一點,在場的勘探設計人員言語間滿是自豪。

  “團隊已將混凝土泵送技術突破至265米,這項突破,團隊攻堅了很長時間,對於未來的山區大橋建設具有更長遠的價值。”貴州公路集團六安七標項目總工程師劉盛濤説。

  大橋的創新藏於每一處細節。貴州交投集團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韓洪舉介紹,項目團隊在索股中植入了智慧纜索,猶如大橋的“神經系統”,可實時感知橋梁健康狀態。

  在鋼桁梁安裝上,依託北斗高精度定位和智慧纜索吊裝系統,實現主梁毫米級精準安裝;在智慧監測上,首次在主纜裏採用通長的光纖光柵,實現主纜內溫度、濕度、應力、應變全天候監測……

  花江峽谷大橋,不僅是物理意義上的世界第一,還是凝結技術創新、飽含科技元素的超級工程。

  創新,遠不止於橋梁本身。

  花江峽谷大橋,既是重要的交通基礎設施,又是橋旅融合的典範。

  貴州省交通運輸廳總工程師許湘華介紹,花江峽谷大橋作為橋旅融合3.0新範式,核心亮點在於“設計之初全考量”。從圖紙繪製階段,團隊就將旅游體驗與安全防護融入其中。

  從壩陵河大橋開啟貴州“橋旅融合”的先河,到如今花江峽谷大橋打造“橋旅融合”3.0版本,貴州關於橋旅融合敘事一直在持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更加注重與産業發展的緊密結合。

  大橋項目經理吳朝明看著雲霧中的大橋,描繪了大橋“橋旅融合”畫卷:觀光廊道可以體驗625米高空的震撼,207米觀光電梯直達塔頂進行觀星體驗,蹦極、跳傘等世界級挑戰項目匯聚各地運動愛好者……

  於一域,這是興業富民之橋——

  “更大力度推動交通服務産業轉型升級,更好促進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儀式現場,省政府主要領導話語鏗鏘有力。

  大橋所在的六安高速,北接都香高速、南連汕昆高速,與滬昆高速交匯,是貴州連接北部灣港口、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陸路通道,將有力提升西部地區協同發展與對外開放水平。

  “這將推動安順實現從‘過境地’到‘樞紐極’的跨越。”安順市委副書記、市長尹恒斌坦言,交通時效性的提升和物流成本的降低,將加速“交通流”向“資金流”“商貿流”轉化,使安順作為黔中物資集散樞紐的優勢愈發凸顯。

  在黔西南州副州長代樂看來,大橋將黃果樹大瀑布、貞豐古城、安龍招堤、興義馬嶺河峽谷和萬峰林等景區串珠成鏈,形成貴州西線黃金旅游帶。同時還將打開“黔貨出山”新通道,為黔西南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撐。

  早在大橋通車之前,沿線地區便捕捉先機。

  關嶺自治縣花江鎮於2023年完成“花江峽谷大橋”商標11大類395小類的註冊,提出打造“世界高橋第一鎮”。

  當交通的紅利被充分釋放,才能“舒筋活血”,煥發強勁動力。

  “每天接待游客十幾桌,最多時一天有四五千元營業額。”貞豐縣小花江村經營農家樂的蘇雲洪眉眼間滿是喜悅,隨着大橋建成通車,日子過得愈發有味。

  從地圖上的道路軌跡,到區域經濟的網狀輻射,再到平民百姓的生活冷暖,貴州的實踐印證了:交通基建不僅是簡單的物理通道,更是發展動能的轉換器和造福一方的硬支撐。

  於一省,這是精神匯聚之橋——

  通車儀式當天,大橋之上微風寥寥,似乎與眾人一道慶賀超級工程坐落於峽谷之間。

  但眾多建設者知道,喀斯特山區地質複雜、氣候多變,前一刻的微風寥寥下一秒或許就化作狂風急躁,“控風”成了工程團隊首先要啃下的“硬骨頭”。

  這沒有捷徑可走,更無答案可抄,唯有迎難而上!

  工程團隊帶着思考不斷試驗,讓花江峽谷大橋在峽谷裏“站穩腳跟”。

  24小時值守的多普勒激光雷達測風系統捕捉風的動向,在風洞裏模擬真實複雜的風環境,“流線型鋼桁梁+中央穩定板”抗風組合……幾套組合拳下來,成功讓風沒了“脾氣”。

  “現在通行只要兩分鐘,但我們卻在峽谷之間奮戰了近200萬分鐘。”站在橋上遠眺,貴州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楊健感慨萬千。

  “過去,像這樣規模的橋梁對我們來説是挑戰;如今,經過這麼多世界級大橋的歷練,團隊已是‘厚積薄發’,在設計和施工過程中做到了‘游刃有餘’。”楊健言語間滿是自豪。

  從迎難而上到“游刃有餘”,建設者們每一步的堅守與付出,讓大橋的一釘一鉚都閃耀着工匠精神、勞模精神的光芒。

  這更是團結奮進、開拓創新、苦幹實幹、後發追趕在這個時代的生動體現。

  幹事創業,貴在精神。

  世界高橋前100名中近一半在貴州,大橋建設過程中,貴州人民和廣大工程建設者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於群山之間,創造了世界橋梁建設史上的“貴州奇蹟”。

  從南宋時期普濟橋到“橋不成兮鏡不死”的葛鏡橋,再到今天世界第一高橋飛跨地球裂縫,3萬餘座橋梁飛架於黔山貴水間,聯結起高速平原,每一座橋都是時代精神的縮影。

  橋,不再是物理意義上的橋,而是一座融合之橋、富民之橋、凝結精神之橋,連接過去與未來、貴州與世界。

  時間的刻度來到“十四五”收官之年,當世界第一高橋飛跨地球裂縫,我們再一次於群山萬壑之間,感受貴州兒女填谷造峰的磅礡之力。

  回望,這橋,是貴州奮進的精神注腳;

  遠眺,這橋,是聯結世界的開放之橋;

  而腳下,不畏艱險的貴州兒女,正於高橋峽谷間,繼續創造人間奇蹟。(記者 范力 袁蘺芊 沈長志 黃飛鴻)

【糾錯】 【責任編輯: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