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盤江大跨越-新華網
新華網 > 貴州 > 正文
2025 09/27 10:23:39
來源:貴州日報

北盤江大跨越

字體:

7月16日,工人在距江面800米高的花江峽谷大橋塔頂施工。記者 陳慧 攝

  北盤江流域,花江大峽谷,一個雄奇且美麗的峽谷。

  江水奔涌、水汽氤氳;花江飛虹,履道坦坦。千百年來,人們讚美這裡,也困於這裡。

  峽谷裏花江鐵索橋遺址旁的摩崖石刻,記錄着人們如何跨越這橋這江這峽谷的艱辛故事。

  而今在峽谷的600多米高空上,世界第一高橋——花江峽谷大橋騰空而架,2025年9月28日即將建成通車。

  新的奇蹟正在誕生,新的故事正在書寫。

  跨越山河,對群山連綿的貴州而言,是開發、開放和發展的一道命題。

  全長2890米、主跨徑1420米、垂直高度625米——世界第一高橋的建設參數在貴州境內的北盤江刷新。

  這是北盤江大跨越!

  奇妙的是,花江峽谷大橋與作為“文保”的花江鐵索橋並立峽谷,這充滿滄海桑田的畫面頗有意味——它的背後,是一個前進的貴州,是一個巨變的中國。

 履道坦坦 換了時空

  世界第一高橋見證大開發

  北盤江流經貴州關嶺、貞豐境內,古時兩岸山花繁茂,春夏時節,花瓣飄落江中形成一道獨特風景,人們稱其為“花江”。

  花江雖美卻湍急,沒有橋梁時全靠擺渡,翻船事件不斷,每逢夏秋水漲,交通便徹底中斷。

  貞豐縣平街鄉一位村民復述了祖輩傳下來的故事:清朝時,村裏一戶人家,家裏四個男人從事擺渡,其中三個死於急流中。

  悲涼的故事,佈滿創痕,卻始終無法阻礙人們跨越激流和裂谷的決心。

  從歷史看——貴州古代建橋十分不易,很多橋反復建設,反復修整,保存到了今天。作為“文保”的花江鐵索橋也不例外,歷經幾次失敗,終於在1901年建成。“功成不朽”“履道坦坦”……鐵索橋原址附近的摩崖石刻,真切反映出人們對橋的渴求和建橋的艱辛。

  從當下看——即便是科技發達的今天,在花江大峽谷這種極端的環境下建橋,面臨的風力、濕度、溫度等帶來的技術難題也需要逐一擊破。更為重要的是,貴州不僅解題破題讓天塹變通途,還把天塹變成了可游覽體驗的景區和樂園。

  從天塹到風景,從過橋到玩橋,從戰天鬥地到融天跨地,履道坦坦、換了時空——這是多麼大的轉變和跨越。

  “貴州的橋,延伸着騰飛的夢想。”在貴州省交通運輸廳黨委書記、廳長張胤看來,花江峽谷大橋彰顯了貴州高質量發展的奮進態度。

  “天塹變通途,通途成風景!”曾在貞豐縣平街鄉花江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的貴州大學副教授劉玉高有感而發:“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今天的貴州能在極端環境下進行建設,打造出世界級工程,未來也一定能夠不斷超越,實現更有水平更高質量的開發和發展。”

  72歲的花江村原黨支部書記梁紹宇一語道破:“從鐵索橋到花江峽谷大橋,建橋所體現出的無所畏懼、勇往直前、敢於創新的精神是最寶貴的,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才能讓天塹變通途。”

  這種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實踐,正是貴州人民自古以來的一種自覺。今天,貴州兒女正大力弘揚新時代貴州精神,不斷推動貴州大開發大跨越。

  放眼世界 把握機遇

  界第一高橋推動大開放

  9月25日清晨,貞豐縣平街鄉花江村村民梁再芳已忙着在自家農家樂生火。“現在大橋要通了,游客一天比一天多,生意忙不過來,還有外國人來呢。”

  梁再芳還脫口而出一句——“我們要成為世界的花江,不僅是貞豐的更不僅是平街的花江……”

  大橋之下的小村,一個有趣的場景,一句有趣的話,卻暗藏着一種生長的能量,變化的潛質。

  路通,才能財通、人通、思想通、樣樣通。

  對於居住在這裡的人而言,大橋的建成、交通的改善、交流的增多、開放的擴大,所帶來的生活奇蹟,正超出他們的想象。

  開放是態度,讓人們重新審視時間和大地。

  開放是機遇,讓人們遇見觸摸當下和未來。

  在漢語語境中,橋一詞,本身就有聯通交流開放之意。

  大橋之上,850米長的懸空觀光廊道、全球海拔最高的橋頂咖啡館即將投用,蹦極、高空蕩繩等極限項目吸引全國游客。

  大橋之下,花江村裏農家樂老闆盤算着把在外的兒子女兒招回來;養蜂人搶抓機遇投入了幾萬元增設蜂箱,準備大幹一場;民宿老闆抓緊擴充房間,擁抱各地游客。

  大橋周圍,安順市推動“世界最大瀑布群”與“世界第一高橋”強強聯動,打造“一小時旅游圈”。黔西南州以“世界第一高橋”為核心,加快串聯起“黃果樹—花江峽谷大橋—雙乳峰—貞豐古城—安龍招堤—萬峰林”黃金旅游帶。

  大橋之外,越來越多的人把目光聚焦到中國以及中國西部的貴州,多彩貴州的新形象、新標識正躍動而出。

  世界級工程造就世界級大橋,世界級大橋必定是世界級景觀。

  一座世界級的橋,一下子就叩開世界的大門,推動着貴州大開放,讓花江成為世界的花江,讓貴州、讓中國再次受到世界關注。

  不懈奮鬥 不斷超越

  世界第一高橋助力大發展

  黔山疊翠,盤江激弦。

  花江峽谷大橋,是交通控制性節點,也像一個發展的支點。

  改革創新,它是貴州智慧的生動呈現。花江峽谷大橋的誕生,伴隨着17項發明專利與4項實用新型專利的突破;橋旅融合3.0新範式,推動旅游區內觀光、體驗、研學、度假全覆蓋,實現“大橋牽線,全域開花”。

  融合發展,它是區域聯動的重要拼圖。花江峽谷大橋如同一條“金絲帶”,將黔中經濟區與滇中經濟區緊緊相連,促進資源鏈結、要素聯通、人員流動,繪就“一橋通百業興”的實踐,為貴州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問鼎世界,它是交通強省的有力注腳。在“十四五”收官之年,當“世界第一高橋”橫亙於花江大峽谷,又一次刷新着人類工程的極限刻度,是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標杆橋”,更是貴州走向世界的新名片。

  大橋建成通車在即,人們的表情、動態、想法,讓人更加清晰地看到行進中的高質量發展故事:

  ——“大橋通車標誌着六安高速全線貫通,這將徹底打破安龍長期受山川阻隔的瓶頸,未來貨物運輸更暢通,群眾出行更便捷。”黔西南州安龍縣常務副縣長呂波充滿期待。

  ——最近幾天,興義市南悅國際旅行社工作人員羅丹格外忙碌。隨着公司推出“黃果樹+花江大橋+萬峰林”線路,諮詢量立馬漲3倍,興義也從旅游過境點變目的地,她也忙得團團轉。

  ——花江峽谷大橋總工程師劉豪見證了貴州橋梁的飛速發展,深刻感悟時代發展帶來的機遇,“好時代為我們提供了實現夢想的大舞&!”

  ——貞豐縣平街鄉花江村村民左超文曾在廣東打工,得知家鄉建大橋後果斷返鄉,成為極限運動項目技術骨幹。“社會不發展,大橋建不起來,我可能一輩子不會接觸蹦極項目。”如今,大橋帶來更多發展機會,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鄉創業就業。

  560米、565米、625米、,這是貴州境內世界前三高橋的高度,遞進的數字本身就是一種自我刷新、自我跨越。

  北盤江大跨越!這跨越中有着令人難以想象的巨變和不變。巨變,是山鄉換了人間。不變則是在一代又一代共産黨人團結帶領下,全省各族幹部群眾的不懈奮鬥、艱苦奮進。

  正是這種不變,讓貴州不斷創造奇蹟,讓山河面貌萬象更新,讓人民群眾奔向更幸福的生活。(記者 許邵庭 張恒)

【糾錯】 【責任編輯:吳雨 黃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