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9月27日電(記者周芷若)索鞍是放置在懸索橋主塔頂部的部件,它“扛起”主纜,作為關鍵傳力樞紐,其性能直接關係到橋梁安全性和使用壽命。
位於貴州山區的花江峽谷大橋是一座大跨徑鋼桁梁懸索橋。傳統鑄造工藝生産的索鞍,單件重量達到上百噸,若將其吊裝到距水面近800米高的主塔頂部,需要動用超大噸位的吊裝設備。
“要是在大江大河上的話,萬噸浮吊可以説是想吊哪就可以吊哪,但在綿延不絕的山區、懸崖峭壁之間,大噸位的設備或材料運輸極為不便。”花江峽谷大橋項目總工程師劉豪説。
橋梁跨徑越大,索鞍所承受的重量越大,花江峽谷大橋的索鞍,需兼顧輕量化與高性能,因此,更輕、更強的索鞍成為技術突破要點。
建設團隊首創了一種“高性能鍛焊組合式索鞍”。這種鍛造工藝的索鞍,與傳統鑄造索鞍相比,不僅在用料上減少了31%的用鋼量,力學性能和穩定性還有很大提升。“這是我們‘被逼出來的技術’。”劉豪説。

6月6日,工人在貴州花江峽谷大橋橋塔頂上施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他介紹,行業內最多進行厚度為200毫米的鍛件焊接,而在此次建設中,為了一次成功焊接好厚度近500毫米的鍛件,建設團隊發明了一種自動焊接設備,不僅提高焊接精準度,還解決焊接裂紋、焊接變形等技術問題。
為方便安裝和運輸,最大索鞍部件從400噸通過7類32個模塊拆解,降至48噸,以模塊化形式運輸和安裝,降低了運輸和吊裝難度。
最終,經過嚴格測試,新款輕量化索鞍在承受重載、抗疲勞、抗腐蝕等方面表現卓越,較傳統索鞍其力學性能和穩定性提升了30%以上。這一技術創新,不僅顯著提高了橋梁的承載能力和使用壽命,還將大大降低維護成本,為今後橋梁的健康運行提供有力保障。
【糾錯】 【責任編輯:吳雨 黃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