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貴陽康養職業大學立足職業本科辦學與康養特色,主動融入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服務“健康中國”和貴州鄉村振興為主線,在科學研究工作方面多向發力,實現多維突破。學校積極推進科研項目、科研平台、科研成果轉化及科研團隊建設,聚焦康養領域研究,緊盯“産業、産教、産技、産品”四個關鍵要素,&&“三融”工作方案,以“四百工程”為載體,“四鏈四庫”為主線,探索構建職業本科大學科教融匯新體系。

《貴州日報》刊發學校黨委書記冉江舟文章《聚焦“四産”實施“四百”》
科研項目:量質齊升,服務地方
五年來,學校科研項目質效雙升,實現國家級項目“零的突破”,獲批廳級以上項目101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市(局)級項目163項;簽訂橫向課題23項,到賬經費達328.5萬元;落地科技幫扶資助項目3項,投入幫扶資金60萬元,推動科研成果服務地方發展。科研成果産出豐碩,發表SCI論文64篇,獲省級科技進步獎4項、省級教育科學研究獎4項。
科研項目類型多樣,覆蓋領域廣泛。學校科研項目涵蓋了基礎研究、應用開發、社會服務等多個領域。首次獲得貴州省科技廳支撐項目立項,獲專項經費匹配共計80萬元。該項目依託學校科研優勢,與貴州健康旅游投資公司開展了深度校企合作,涉及水藥産品的銷售及橫向項目的委託等一系列工作。
學校科研項目緊密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展開,積極為地方政府和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解決方案。學校與黔東南州從江縣、劍河縣以及貴州修文經開區等7個區縣開展校地合作,承擔了多項委託課題,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形成了咨政報告4篇,獲省領導肯定性批示。
科研平台:建設加速,支撐有力
科研平台是科學研究的重要基礎。近年來,學校大力推進科研平台建設,科研平台能級顯著提升。成功建成“貴州省藥用資源康養産品工程研究中心”等2個省級科研平台、2個省級“科技小院”,同步推進“貴陽市康養專家工作站”建設,構建起“省級+市級”聯動的康養領域科研支撐體系。
學校獲批了多個省級以上産學研平台,包括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省級中藥民族藥産業學院、智慧養老科技小院等。這些平台為學校開展中藥民族藥研究、智慧養老技術研發等提供了有力支撐,促進了學校與相關産學研深度融合,推動了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産教融合共同體建設也在穩步推進。學校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共建了智慧養老行業産教融合共同體、中藥民族藥市域産教聯合體。通過與泰康黔園、烏當經開區等的協同合作,整合了學校省級藥用資源康養産品工程研究中心等資源,加強了學校與行業企業之間的&&與合作,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省級“科技小院”獲批情況

學校與烏當經開區共建貴陽中藥民族藥市域産教聯合體

貴州省藥用資源康養産品工程研究中心
科研團隊:人才匯聚,創新不斷
學校立足人才強校戰略,堅持聚、融、引、培四輪並驅,先後匯聚了中南大學等雙一流高校及其附屬醫院與企業的康養英才108人。同時,學校引培了省管、市管專家、“千”層次創新人才、産業導師等80人(其中博士62人)。高層次人才的匯聚為學校的科研工作注入了強大的智力支持,強化了科學研究的核心力量。
學校緊扣康養産業發展、産品研發、技術創新、標準開發四個領域,組建了以國家級中藥學、省級適老化産業研究為代表的創新團隊65支。這些創新團隊服務新天藥業等65家企業,形成了研究方向與産業升級全領域覆蓋的團隊體系。通過校企聯合的方式,實現了學校科研與企業需求的緊密對接,提高了科研成果的實用性和針對性。
科教融匯與學術影響力持續擴大,探索“科教融匯”模式,實施“四百工程”,組建教授/博士領銜的科研團隊83支,服務企業超100家,助力企業技術升級與創新發展,在與黔東南州從江縣、劍河縣以及貴州修文經開區等7個區縣的校地合作中,服務團隊承擔了多項委託課題,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形成了咨政報告2篇,均獲省領導肯定性批示。自主舉辦全國性學術會議5場,協辦全國性論壇,累計派出300人次參與國內外學術交流,80餘人擔任各級學會職務,學術話語權與行業影響力顯著增強。

學校“四百工程”啟動暨簽約儀式

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
成果轉化:成效顯著,服務社會
在科研成果轉化的重要環節,專利申報和成果轉化取得進展。近年來,學校獲批授權專利133件(其中發明專利57件),完成專利轉讓7項,實現科研成果向産業價值轉化。通過推廣成果轉化的效益,學校與貴旅健康産業有限公司、貴州水族藥物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等簽訂了技術開發協議,開展了一系列橫向技術服務。
學校的科研成果也在社會中得到廣泛應用。學校研發的“紅麻緩痛搽劑”經驗方醫療機構製劑藥學研究項目,不僅為學校帶來了經濟效益,也為社會提供了優質的康養産品和服務。此外,學校還依託孵化平台,成功研發並推廣了赤透軟膏、歷節康風寧凝膠等系列産品48種,持續培育消字號、健字號、械字號等産品批號20余個,全年産值已超3億元。

學校研發樹莓系列産品
康養研究:特色引領,創新發展
學校高度關注康養領域的發展趨勢與社會需求,積極開展養老産業與養老事業協同發展、中藥民族藥研發、智慧養老技術研發及康養特色生態食品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養老産業與養老事業協同發展研究。學校與貴州省政協智力支邊辦形成協作機制,通過省政協搭&,與多個區縣合作開展相關研究,深入探索了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養老機構運營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問題,為地方政府和企業提供了科學的決策依據和發展建議。
中藥民族藥研發。學校依託中藥學專業優勢和科研資源,開展中藥民族藥的研發工作,在中藥瑤浴産品開發、藥用資源康養産品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挖掘和開發了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場潛力的中藥民族藥産品,為傳承和發展中藥民族藥文化、推動中藥民族藥産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智慧養老技術研發。隨着信息技術在養老領域的廣泛應用,學校積極開展智慧養老技術研發,聚焦智能養老設備、養老信息化管理系統、遠程醫療等方面的研究,致力於提高養老服務的智能化水平和質量,為解決養老服務中的實際問題提供了技術支持,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
康養特色生態食品研究。學校注重康養特色生態食品的研究與開發,圍繞功能性食品、保健品等領域,開展食品營養與健康、食品加工工藝等方面的研究,成功研發了樹莓汁、苗家米酒等系列康養特色生態食品,為康養食品産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和産品示範。

學校金銀花系列産品
展望未來,學校將繼續堅持科研創新引領發展的理念,深化科研體制改革,加強科研團隊建設,提升科研平台支撐能力,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應用,聚焦康養研究領域,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更多康大智慧和力量。

